你以為早餐店只是賣吃的,但我做了快兩年才發現
我們賣的,其實是「情緒」與「習慣」。
每天早上 5 點半,我準時開店。門還沒全拉開,就有熟面孔在門口等著。「老闆,照舊喔。」一句話、一杯豆漿、一份蛋餅,交易只花 30 秒,但那卻決定了我這一天的心情。今天想跟你分享的,是開店以來,我從客人身上學到的幾件事——不只對新手老闆有幫助,也能讓你用另一種角度理解「經營」的本質。
一、每天第一個進門的客人,其實是「情緒開關」
早餐店不像其他行業,我們的一天是從清晨開始,氣氛很安靜,甚至帶點緊張。一個笑容、一次催促、或一個不耐煩的皺眉,都會左右我們的情緒節奏。
後來我才懂,經營早餐店不只是做餐,也是在接住一個人一天的開始。
所以我學會:永遠對第一批客人多一點笑容、多一點關心,因為那會「反射」到我自己身上,讓一整天的氣場都變輕盈。
二、有些人是來吃早餐,有些人是來尋找熟悉感
你可能沒注意到,有些客人點餐時沒什麼表情,吃飯也默默無語,但他每天都來。
他們不是因為東西特別好吃,而是——這裡有種熟悉感。有些人是來「填胃」,有些人是來「填空」。
我觀察到,早餐店的「常客」回訪率高,往往不是因為促銷或價格,而是因為:
桌椅固定擺放
店員記得他上次點了什麼
結帳時一句「今天比較晚喔」
這些,看似不重要,卻會讓顧客感到:「這裡有我。」
三、「快」不是最重要,「被理解」才是關鍵體驗
有一次,一位趕上班的客人來拿外帶,餐點稍微延遲,他說:「沒關係,知道你們忙。」
那一刻我意識到,不是所有人都要你快,而是要你懂他趕時間。
後來我學會一件事:
客人等餐時告知剩餘時間,會比不說話來得安心點餐時先說:「今天小排隊喔,幫您安排最快」
這些話術,其實是在給對方一個心理「預期值」,比任何招牌更能建立信任。
四、早餐店的真正對手,不是隔壁那家店,而是「習慣」本身
你覺得客人是流動的,其實他們早就有固定的習慣。
有人只吃某一款厚片吐司
有人一定要配無糖紅茶
有人星期三才來,是因為早會比較晚
所以我後來調整菜單邏輯:與其每月換新品,不如強化「固定習慣」的商品標籤與流程。
例如:
每週三限定厚片加價送溫豆漿
特定常客點「固定組合」,直接為他備好
結果不只提高了點餐效率,也讓客人產生「這家店懂我」的感覺。
五、早餐店也能經營品牌,只要你有「一致性」
什麼是品牌?對早餐店來說,不是 logo,不是制服,而是:不管什麼時候來,給人的感覺都一樣。
熱飲永遠溫度剛好
點餐流程簡潔快速
老闆不多話,但永遠會說早安
這些日積月累的「一致性」,會變成口碑、變成推薦、變成搜尋「xx地區 早餐店」時,你出現在地圖上的關鍵。
早餐店不是小生意,而是「每天重複與人連結」的大事
開店以來,我曾經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在「煎吐司、沖豆漿」;但愈做愈久,愈覺得我們做的是:照顧一群人的日常。
如果你也是經營早餐店的夥伴、或未來也想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希望這些觀察與你有共鳴。
🔗 想看更多我的經營觀察與店內分享,歡迎追蹤我: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w._.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