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正在摸索方向的你,一點實戰經驗談
很多人在做採購的前幾年,日常工作大概就是下單、催料、回信、回報,再忙一點,可能還要做些比價表或資料整理。你會很熟悉ERP等系統操作,也知道怎麼跟供應商確認交期。每天的任務清單像是無限循環,熟悉的是流程,累積的是經驗。
但久了,心裡難免會冒出這個疑問:
「除了日常作業,我還能再多做一點什麼嗎?」
「為什麼有些人能參與決策,而我好像永遠只能執行?」
其實這正是從「基層採購」走向「策略採購」的起點。不是升職後才開始做策略,而是當你開始具備策略思維時,升遷、轉職、或更多機會才會自然而然找上你。
簡單來說,一般採購關心的是「今天的料到了沒?」
而策略型採購想的則是「半年後,我們還能順利拿到這個料嗎?價格合理嗎?供應穩定嗎?」
一開始當然都是從執行層開始做起,但如果你想進一步發揮影響力,你就得開始深入理解整個供應鏈背後的運作邏輯。
像是報價為什麼會變?原物料價格會不會影響你的預算?
有沒有可能透過設計調整來省成本?
當你願意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你已經踏上策略採購的道路了。
◆ 從「把事情做完」走向「看得懂事情怎麼發生」
我剛開始做採購的時候,其實跟大多數人一樣,就是照著流程跑,哪裡出問題就去補哪裡。反正料有到、人沒被罵、專案能推進,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後來發現,這種「解決問題」的心態其實很被動,雖然能讓工作運作起來,卻無法真正創造價值。
你永遠在處理突發狀況,卻沒有時間去想:這些問題有沒有可能事先預防?
比方說,如果你知道某個物料最近正在漲價,或者美國關稅可能的新政策,那你就可以主動去整理資料、拉出趨勢線,甚至側面向供應商打聽市場動態、公司針對關稅因應對策。然後回過頭來跟RD或PM討論是否該提早下單提早拉貨、或微調一下設計規格。
這種提前反應、前置規劃的能力,聽起來好像沒那麼驚天動地,但這正是採購能從被動執行走向主動創造的關鍵。

因為你不是等問題發生才處理,而是用數據與觀察力,幫整個團隊提早避開風險。這種提前反應的能力,往往才是採購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地方。
策略採購不是等高層下決定,而是你能提供讓別人決定的依據。
◆ 用資料說話,會讓你更有分量
以前我會憑印象記得哪家廠商報過便宜的價格,但資訊多了之後,光靠記憶根本不夠。後來我開始建立自己的採購資料庫,像是報價紀錄、NPI專案資料、樣品提供、掃現紀錄、甚至連模具開發費用、攤提方式和供應商分攤比例我都會盡可能記錄下來留存檔案。
這些資料一旦累積起來,不但可以幫我快速掌握同類產品的成本結構與歷史報價,還能追蹤原物料波動對價格的影響,甚至是某家供應商交期表現是否穩定。
久而久之,我在談判時更有底氣,在內部簡報上也更具說服力。
與其憑感覺說「我覺得這個報價太高了」,不如直接拿出資料佐證:「這個品項上個季度的報價在哪個區間?原料佔比大概多少?近期的價格是否有異常浮動?」
這樣的採購,不再只是執行者,而是用資料說話、用邏輯建立信任感的人。說白一點,是讓人放心,也讓人信服的對象。
◆ 不只「買便宜」,還要「看長遠」
策略採購的價值,從來就不只是殺價。真正有價值的,是你能看懂一整個供應系統的穩定度與潛在風險。你能從更高的視角去評估供應商的整體能力:他們的交期穩定嗎?產能規模夠不夠?技術是否能跟得上產品演進?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長期配合、甚至是共同開發的夥伴?
很多公司都越來越希望採購角色能夠「前期參與」,,也就是在產品還在開發階段、甚至規格還沒定案的時候,就讓採購加入。因為越早納入供應鏈與成本思維,越能找到更合理、更可控的採購方案。
不是等設計定案、報價出來之後再來被動接受。
而是在一開始就參與設計與供應資源評估,這才是真正的策略採購。
如果你也想往策略層邁進,就不能只是默默執行,更要主動爭取參與。
例如爭取加入專案 kick-off、參與供應商選定討論、甚至向主管建議調整採購策略,讓主管知道你不只是有執行力,還有判斷力與前瞻性。
先有策略行為,後面才會有人把策略角色交給你。
◆ 別怕跨部門合作,帶著資料去就對了
有些人一提到跨部門合作就頭痛,還沒開會前已經開始腦補各種劇情,覺得RD一定不會支持、PM應該不會同意,甚至懷疑自己會不會被當成來亂的。
我也不例外!還記得我第一次主動找RD討論設計變更時,其實心裡超緊張,擔心對方會不耐煩、覺得採購根本不懂設計、不想理我。
但結果出乎意料:當當我帶著資料,清楚地說明:「這個變更如果調整了,成本可以省多少、交期可以提前多少、甚至可以減少供應風險」,對方不但沒有不屑,反而認真聽,還反問我有沒有更多市場資訊可以參考。
我才發現,只要你準備得夠扎實,有邏輯、有根據,跨部門合作其實沒那麼可怕。
採購這個角色不是只能待在辦公室看報價、盯交期而已,而是要多走出去,主動跟RD、PM、財務,甚至業務一起協作。當你開始影響他們的決策,你在組織裡的角色也就不再只是支援單位,而是有參與感、也有影響力的「夥伴」。

◆ 策略採購的轉變,從心態開始
很多人把「策略採購」當成某種升職以後才能做的事,但其實是相反的。
當你開始以策略方式思考與行動的那一刻,展現出策略性的觀察、行為與建議,你的主管、同事、甚至供應商就會自然把你當作策略角色看待。
所以,如果你正處在基層採購的位置,也不用急。你可以從最小的事開始:整理報價趨勢、參與產品開案、練習資料分析、主動建立內外部連結。這些都是讓你一步步走向策略採購的踏腳石。
如果你喜歡這篇分享,歡迎持續追蹤《Lynn的採購生活選讀集》。
我會持續紀錄採購現場的實務經驗、一些談判觀察,還有我平常閱讀之後的思考筆記。
希望這些內容,能在你採購路上,帶來一些啟發與方向。
💬也歡迎你留言分享:你現在是在哪一個採購階段呢? 你遇過哪些讓你覺得「我該往策略採購前進」的時刻呢?
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