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傳遞」。在《你好,我是書店員》這本書裡,有幾則用實體書傳遞情感的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有幫親人朋友找書的,有求婚的,也有幾則書店員在前後的時間碰到送禮者和收禮者的故事。
那一刻,我們突然意識到,
書籍從來不只是文字的容器,更是一種深沉又含蓄的情感語言。
—
第一層啟發是:書籍不只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情感的容器。
有人用花表達愛,有人用擁抱,有人寫卡片;
也有人,用一本書說出自己無法直接說出口的情話、歉意、牽掛,甚至是一句無聲的「我在你身邊」。
一本書,是一種陪伴的形式:
「你一個人的時候,這本書會替我陪著你。」
「我不知道怎麼安慰你,但我希望這段文字,能讓你覺得被理解。」
「我曾經讀過這本書時想到你,希望你也會喜歡它。」
這些話也許不好說出口,但書幫我們說了。
—
第二層啟發是:實體書的溫度,藏著可以流轉的情感重量。
電子書快速、便利、搜尋好用,是現代閱讀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在「送禮」與「傳承」這兩件事上,實體書更有一種老派的浪漫。
首先,實體書更可以帶來「交付」的儀式感。
你不能為它包裝、簽名、在扉頁寫下祝福、摺一角做記號。那一份「我專為你選擇」的溫度,在數位世界裡常常變成冷冰冰的一行連結或是兌換碼。
再者,電子書通常綁定個人帳號,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電子書平台,在未來轉讓或繼承的感覺可能也不太一樣。
你也許會累積一個龐大的線上書庫,但無法像實體書那樣,一整櫃傳給孩子,成為他們某一天無意間翻閱的寶藏。
而實體書有歲月的痕跡:泛黃的紙張、老舊的封面、頁角的摺痕、墨水寫下的話語,這些都是「有人曾經在這裡」的證明。
一本電子書記錄的是內容,而一本實體書承載的可能多了內容以外的故事——包括它被送給誰、在什麼情境下、以及那些未被寫下但深藏其中的情感。
像我們在整理二手書時,也常常發現書裡夾著一張小卡片,或在扉頁看到一行手寫的題字——
「給○○,生日快樂,願你永遠相信夢想。」
每當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會輕輕停下手,感覺這本書彷彿會說話。
它不是被丟掉的物品,而是曾被好好託付、慎重贈與的禮物。
這些細節,讓一本書多了一層體溫,也多了一段曾經的情感延續。
—
你呢?
你曾經收過一份「書做的禮物」嗎?那本書還在你的書架上嗎?
又或者,有沒有哪一本書,是你曾想過,有一天要留給心愛的孩子?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翻閱的每一本書,都能不只對你說話,也成為你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