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競技場中,每一次買進、持有或賣出的決策,都深刻地考驗著我們的思維品質。傳奇撲克冠軍,決策科學專家Annie Duke分享了她從學術殿堂到賭桌,再到企業顧問的非凡歷程,並將這些寶貴經驗淬煉成一套適用於投資與人生的決策框架。她的洞見不僅僅是理論,更是能立即應用的實戰工具。

Annie Duke的職業生涯本身就是一個關於「放棄(Quit)」的精彩故事。她原是賓州大學認知科學的博士候選人,距離取得學位僅一步之遙,卻因一場疾病中斷了學術之路。在休養期間,為了生計,她在職業撲克選手的兄長建議下開始打牌。出乎意料的是,她迅速展現天賦並取得成功,從此全心投入撲克事業。對她而言,撲克桌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資訊不對稱且高風險的真實世界實驗室,完美應用了她在學術界所學的決策理論。然而,當一次受邀對沖基金交易員演講的機會,重新點燃了她對教學與認知科學的熱情時,她再次做出了重大決定。2012年,她選擇從撲克界光榮退休,全面轉向寫作、演講與顧問工作,將她的決策智慧傳授給更廣泛的受眾。這個不斷「停損」再「投入」的過程,塑造了她今日獨特的地位。
繼續留在牌局是保留獲勝希望的唯一方法,棄牌不夠是大多數玩家長期無法獲勝的主要原因。Annie Duke強調,投資者應將焦點從單純的風險管理,轉向對「預期價值(Expected Value)」的精準掌握。她指出,投資者最大的風險,並非來自市場波動,而是「誤以為自己正在贏,但實際上卻在輸」。許多人過度專注於複雜的風險管理公式,卻對自己投資策略的「期望值是否為正」這個根本問題抱持著過於樂觀的假設。如果一項投資的預期價值是負的,再精密的風險控管也無法挽救頹勢。因此,在思考如何管理風險之前,首要任務是誠實且嚴謹地評估自己的優勢到底在哪裡,並計算出一個更貼近真實的預期價值。
那麼,該如何找到一個更真實的預期價值呢?Annie Duke指出,關鍵在於理解並應用「基礎比率」。人們在決策時,往往傾向於從自己的內部觀點經驗和感受出發,但這很容易導致過度自信。正確的起點應該是「外部觀點」,也就是參考類似情況下的普遍結果。她用開餐廳的例子說明:一位廚藝精湛的廚師,根據顧客的讚美,可能自信地認為自己開店的成功率高達80%。然而,基礎比率顯示,新餐廳第一年的存活率僅有40%。理性的做法是,先以40%為基準點,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特殊優勢,如獨特菜單、良好地點等,進行向上或向下的微調。這個方法能將我們的預測錨定在一個更客觀的現實基礎上。
將基礎比率應用於投資分析,能有效地幫助我們估算期望值。例如,在預測一家公司下一季的營收增長時,與其聽信管理層的樂觀預期,不如先查看該公司過去同期的歷史平均增長率,甚至參考整個行業的季節性趨勢。這些數據就是你的基礎比率。接著,你再將當前的特定因素納入考量,例如一位關鍵銷售主管即將離職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或者一項新產品的推出可能帶來額外增長。透過這種「從基礎比率出發,再依據個別情況調整」的模式,我們能得出一套更為嚴謹且可靠的預期,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長期持有策略使得決策的「回饋迴圈(Feedback Loops)」變得漫長,可能需要數年才能驗證一次判斷的對錯。Annie Duke對此提出了顛覆性的看法:所謂的「回饋過於漫長」只是一種迷思。她反問道:「難道你投資後就睡上十年,醒來再看結果嗎?」事實上,在投資期間,有大量的中期信號可以幫助我們縮短回饋迴圈。這些信號包括客觀的業務指標,如營收增長、人才招募與留任、後續融資情況以及與你原始投資論點相關的進展。例如,你投資一家公司的前提是「它能有效解決供應鏈瓶頸」,那麼你就應該持續追蹤它在這方面的進展,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股價反應。透過建立這些可追蹤的中期數據點,我們能更即時地評估決策品質,判斷投資是否仍在正軌上。
許多人相信,精通一項高難度技能能自然而然地提升在其他領域的能力。然而,Annie Duke指出,研究顯示這種「遠程轉移(Far Transfer)」的效果非常有限。學習西洋棋,你只會變得更擅長下棋。要實現技能的有效轉移,關鍵在於深入挖掘技能背後的「抽象概念層次」,特別是統計學相關的原理。例如,當你真正理解了「大數法則」、「均值回歸」或「基礎比率」等概念,你就能將這些思維模型應用到各種截然不同的領域。撲克之所以是絕佳的訓練場,正是因為它迫使玩家必須在實戰中不斷應用這些可轉移的統計概念,這才是它能與投資產生共鳴的真正原因。
為了克服投資中「抓緊輸家不放」的人性弱點,Annie Duke強烈推薦使用「停損標準(Kill Criteria)」。這不僅僅是一個價格上的停損點,而是一套基於你原始投資論點的預設停損機制。在建立這套標準時,最重要的是要包含「狀態」與「日期」。例如,你的投資論點是「比特幣是對抗通膨的避險工具」,那麼你的停損標準可以是:「如果通膨率持續高於5%,而比特幣與通膨的相關性在未來六個月內持續為負,我將無條件賣出。」在做出投資決策的當下,我們通常最為理性,此刻設定的停損標準就像是給未來那個可能被情緒綁架的自己一個清晰的行動指令,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果斷地停損失敗的投資。
價值投資者常因持有非共識觀點而將個人身份與投資部位緊密綑綁,這使得「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的影響格外強烈——我們總是高估自己所擁有的事物,包括觀點的價值。要擺脫這種情感依戀,首先,必須嚴格執行前述的「停損標準」,讓理性的預先承諾來約束自己。其次,更有效的方法是引入一個真實的「外部觀點」。Annie Duke分享了一個常見的誤區:許多人會進行「如果我今天才拿到這筆錢,我還會買入這個部位嗎?」的思維實驗,但研究證實這種自我欺騙式的提問效果甚微。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尋求一位你信任的外部人士的意見,這個人沒有情感包袱,能更客觀地看待你的處境。
這個外部觀點的最佳體現,就是建立一位「戒斷教練(Quitting Coach)」。這位教練不一定需要是投資專家,但他必須是你信任且能坦率給予意見的人。建立這種關係最關鍵的一步,在於你必須主動地「給予對方傷害你短期情感的許可」。你必須明確地告訴他:「我授權你說出你認為對我長期最有利的實話,即便這會讓我當下感到不悅。」這位教練的角色,便是在你設定停損標準時,幫助你判斷目標是否切合實際;並在你猶豫不決時,提醒你遵守自己設下的承諾。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甚至請理查·泰勒(Richard Thaler)擔任他的戒斷教練,以判斷何時該放棄一條研究路線。這個做法證明了,即便是最頂尖的決策者,也需要外部力量來對抗根深蒂固的人性偏誤。
Annie Duke的智慧提醒我們,卓越的投資不僅關乎市場分析,更是一場與自我偏誤的持續鬥爭。她主張,我們應該撕掉「放棄不可能贏,贏家永不放棄」的標籤。透過建立客觀的預期價值、縮短回饋迴圈、使用停損標準以及引入外部教練,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決策過程打造一個更強大的心理,從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