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天下讀者俱樂部寄來了蓋洛威教授的兩本書,其中一本是《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英文書名其實是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直譯是「幸福的方程式」)。這本書的內容真的非常符合我目前的人生心境。
書中,蓋洛威教授用許多不同的觀點來談「投資」這件事——不只是金錢上的投資,而是更關乎你如何做出人生中重要的選擇,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指標。他談的不只是財富,還包括你如何選擇伴侶、創造回憶、面對成長、照顧健康,甚至是你的人生成績單。
我讀到這裡的時候,真的有種很符合我當下的感覺。因為過去我寫了很多關於財經、投資、數據與市場的內容,卻很少有人從自己的人生出發,去思考這些數字或是熱情背後真正的意義。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很感謝天下雜誌願意重新推廣這本早已出版多年。蓋洛威教授在國外是一位極受歡迎的商學院老師,但我想這本書真正迷人的地方,不只是他的學術地位,而是他願意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迷惘和掙扎,來與我們分享什麼是「幸福的方程式」。
這也讓我重新想起我自己正在經營的內容平台。我的臉書粉絲專頁名稱叫做「The Insight 洞察力」,這是我擅長的分析與觀察;而我的方格子專欄名為「Invest Your Lifes 好好投資你的生活」,除了財商相關的內容,在規劃時初期就想好人生相談的部份,人生相談則是我想要探索的更深層面:該如何投資自己的時間、熱情與人生選擇。而我從體制跳脫出來,尋找自己人生的罕見之路,雖然身上有許許多多的標籤,但我通通都拿掉,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提問,也是我希望能陪伴讀者一起思考的。
在人生與工作的交叉點,我們常常被問:「要怎麼找到自己的熱情?」「怎樣才算幸福?」「該怎麼平衡生活與職涯?」,40歲了,這些問題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有答案,但我願意坦承我也還在摸索。我想把自己探索過程中比較脆弱但真實的一面,跟大家分享;如果我的過程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那就足夠了。

——回到書中:
蓋洛威教授教導我們說,為獲得長期的生活滿足感,個人應該平衡職業、人際關係和個人成長,這是一個複雜但很重要的旅程。
書中說若想在經濟上進入前10%或前1%,應該計畫花費10到20年的時間專注於工作,而鮮少顧及其他事情。20多歲和30多歲時幾乎沒有平衡的生活,為了自己可以在之後的生活中帶來更多的平衡。而這些隨著年紀漸長後會變得困難,甚至不可能。
僅靠薪水很難獲得經濟安全,因為你的生活方式會自然地隨收入而調整。應盡快購買房產、股票,並尋找有強制性退休計畫或公司股權選擇權的工作。運用複利效應盡早且經常地存錢。愛因斯坦曾說複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
要會釐清「富裕」的定義,富裕的定義是自己的被動收入大於自己的支出。年輕人傾向關注薪水,而成年人則關注支出。
從20多歲中期到40多歲中期,會經歷工作壓力和意識到可能不會擁有「快樂」。在成年期感到壓力是旅程中正常的一部分。
在尋找伴侶方面,做出的最重要決定是選擇誰作為你一生的伴侶。許多事業成功、社交生活豐富卻不快樂的人,是因為他們的配偶並非真正的伴侶,他們在目標和生活方式上不同步。要維持和諧的婚姻夥伴關係,要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吸引力、確保在價值觀上保持一致、對方的金錢觀以及對家庭資金流入流出也很重要。
要如何找到自已幸福感呢?
比如說:不要假設自己可以做到所有事情,例如事業成功、身材好、組樂團、與父母親近、志願服務並有美食部落格。假定你不是那樣的人。
不要高估了物品帶來的幸福感,卻低估了經驗帶來的長期正面影響。
隨著年齡增長,感覺男人來自於作為一個有愛心和負責任的家庭之主,為家人提供保障。
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和不快樂的時候,可能會被解雇、失去所愛之人,並可能經歷經濟壓力。成功是能夠哀悼,然後繼續前進的能力。
要知道時間有限,要求對自己負責,但也要準備好寬恕自己,以便能繼續生活中重要的事務。年長者給年輕自己的建議是,他們希望自己對自己不要那麼苛刻。
認清生命是有限的,有限性是一種祝福,它讓你專注於愛、寬恕和尋找自己的熱情。
最後放下執著,沒有什麼事情是永遠那麼好或那麼壞的。
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正在探索人生方向、思考幸福與成長的人。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也歡迎你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收穫。
還有也不要忘了抽書活動還在進行,有興趣的會員朋友快點動動手指,給它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