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間書店,書架上靜靜躺著一本來自五十年前的經典之作,在國外多次再版,歷經時間仍被反覆傳閱。這樣的一本書,你會不會好奇它到底藏著什麼樣的魅力,讓人一讀再讀?
感謝樂金文化推薦我這一本書 來自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賽局理論大師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這本經典著作,其核心旨在探索個人的微小決定如何匯聚成社會上巨大的模式與現象。我發現,這本書挑戰了傳統經濟學中「人是理性」的假設。謝林認為,即使每個人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理性選擇,這也絕不保證整個群體的最終結果會是理性或令人滿意的。生活中許多情況似乎證明了這一點:大家各說各的道理,但湊在一起的結果卻令人費解。書中一個經典的例子是「分離現象」模型。謝林證明,社會根本不需要強烈的歧視或排外心態。只需每個人心中懷有哪怕一點點微小的偏好,比如希望附近至少有幾個與自己類型相同的人,而非完全排擠不同類型的人。然而,僅僅是這樣一點點偏好,時間一拉長,整個社會就可能自動走向非常嚴重的居住分離或社會群體分化。這點啟示深遠,它表明許多宏大的社會分化,其根源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單純許多,並非源於深仇大恨。這也解釋了為何現今社會同溫層越來越厚,想法越來越極端。謝林點出了這種微小的個人傾向如何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這些宏觀結果往往是當初做決定的人們始料未及的。
這種意想不到的集體結果,正是謝林分析的核心。他不僅關注個人的偏好,更著重於人與人互動時的策略性部分。當人們開始預期他人會怎麼做,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為時,這便進入了賽局理論的範疇。在這種策略互動中,即使每個人都理性地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整個群體的結果卻常常並非對大家最好的,可能出現類似「囚犯困境」的情形。
用囚犯困境舉例現在美國與中國的問題:
- 美國合作+中國合作 = 雙贏,技術交流、經貿互惠
- 美國合作+中國對抗 = 美國吃虧,中國得利
- 美國對抗+中國合作 = 中國吃虧,美國得利
- 美國對抗+中國對抗 = 雙輸,科技脫鉤、全球供應鏈重組
美中貿易關稅戰若要和平結束,雙方需要「溝通和信任」。如果沒有這個要素,將難以擺脫當前的困境,隨之而來的是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直到雙方都無法忍受為止,才會開始新的談判。
這些概念雖是幾十年前提出,但至今仍極具道理。謝林的洞見,對於理解當前社會的許多問題,如社會觀點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擴大,乃至國與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等,都切中要點。本書厲害之處在於將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視角完美融合,揭示了個人微觀行為與整體社會宏觀結果之間那種複雜、細微且常與我們直覺不符的關聯性。
每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個人決定,例如我選擇住在哪裡、我與誰交朋友,這些微小的選擇,都有可能匯聚成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甚至形成我們當初完全沒想到或不太樂見的結果。這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希望自己能夠運用這本書的內容去洞察現今社會中那些令我困惑的現象或趨勢,思考這些宏觀現象是否正是許多人各自看似理性或無心的一些微小偏好與行為,在不知不覺中將共同推向這個方向的結果。
抽書活動來了!
這次要送出《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一書給幸運的方格子顧客!只要在你看到這篇底下投票點選「我要參加」、或是「我就是要參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如果上個月中獎的人可以先跳過這一次,我想把機會讓給其他人,歡迎下次再來。
抽獎結果會在底下留言區公佈中獎者並詢問中獎者的email,透過emai詢問聯絡方式:姓名、寄件地址、聯絡電話,最後交給出版社處理。截止日期至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