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我不是可複製的版本〉
「從現在開始,我的人生,不再共用。」
她一邊重整著實驗筆記,一邊拭去厚重的咖啡漬痕。 水杯翻倒那夜,橙皮香氣飄散後再也沒散乾。現在擦去,不是潔癖,而是清除殘留的延伸。
指腹滑過那張寫著「情緒偏好」的測驗表格,那是她從自身經驗建構出來的情境參數模組。她曾將這段私密日常交給知遠,作為愛與信任的延伸材料。
而如今,那些語境、喜好、語調節奏,全變成語蓁口中的「熟悉模版」。
她覺得自己像一場已被預覽過的演出。 每一場親密都被排練,每一份記憶都可被引用。 甚至連她崩潰的方式,都有人訓練過備案台詞。
她沒有生氣,只是安靜地坐回椅子前,打開筆電。 她新建了一個資料夾,命名為:「不可複製的人格特質建構清單」。
裡面建立了三個子項目:
- 專屬性測試 A:語境誤差誘導法 製造一段假記憶片段,向語蓁與知遠各自傳遞不同說法;再觀察他們互動時是否出現「對不上記憶」情境。 —重點不是揭穿誰,而是辨識:誰把她當作記憶?誰只是把她當作語料庫。
- 共識混淆測試 B:誤配關鍵用詞 在一次閒聊中嵌入故意錯配的詞彙,用混合她與語蓁兩人常見用語結構包裝一段情境敘述。 —目的是觀察知遠的自然反應。看他糾正誰,看他補充誰。
- 關係場景交叉對照 C:時空重疊分析 將她與知遠過去的記憶場景(生日拉麵店、舊影印機前的對話、某年雨中會議結束後的沉默)依序重比對語蓁手機中曾出現的背景元素。 她想知道,那些她以為是「只有我們兩個」的時光,有沒有第三個人在被訓練成替身。
她一邊輸入,一邊感覺某個重量從胸口慢慢卸下。
不是復仇,不是翻舊帳。 這是一場終於願意為「自己」而編寫的研究設計書。 目標不是證明什麼,而是撤回早已被誤簽的同意條款。
天色暗得更深了。窗外的路燈亮起,她站起身,走進鏡前。
鏡面裡的人沒有化妝,頭髮有些亂。 但眼睛很清楚。
她直視倒影,像是終於找回一個不再需要劇本的角色。 輕聲說:
「我不是你們論文裡的參數變項,也不是你們故事裡的先行者角色。」
「我是不可共用的原件,是唯一的存在。從現在開始,我將拒絕參與一切模仿我卻不懂我的親密行為。」
她不是在跟誰宣告。 她只是讓自己聽見:真正的邊界,是從這一刻開始。
她笑了。不是諷刺,也不是釋懷。 那是某種帶有結語感的開始——一種「重新命名自己」的微笑。
這不是結束,而是拆回自己名稱的起點。
她剛關掉筆電,轉身準備去泡一壺新的茶,手機震了一下。 是知遠的訊息。跳出一行話:
【你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去看的那場紀錄片嗎?就是那部講「記憶能否被複製」的德國實驗。我剛在媒體看到它重新上架。很想再跟你一起看一次。】
她盯著這封訊息看了好久,沒有立刻點開。 然後,她笑了。
不是苦笑。是像某個靜置很久的瓶子終於自動開蓋、釋出氣泡的笑。
她記得那場紀錄片。 那天是語蓁生病請假,她跟知遠臨時改了行程,看了那部關於神經記憶壓制的紀錄片。 她在觀影後說了一句:「記憶不該複製,但有時會被借走。」 他當時點頭:「但我永遠會記得你說這話的表情。」
而現在,他用一封訊息再度召喚那一幕,好像記憶還在,就是感情還在;好像如果她願意點開,他們可以回去當初。
但她忽然明白——那不是回憶,那是複製品。 真正的記憶不是共通內容,而是誰為那句話停留、誰真的因那句話而改變。
她沒有回。他的記憶再清晰,也無法複製她此刻的清醒。
她將訊息收進資料夾,標註:「已處理,不回覆」。
然後她轉身去廚房,打開煮水壺,倒入一包嶄新的蜜香紅茶。 這是她最近喜歡上的味道,沒告訴過任何人。
「模仿得了習慣,複製得了語言,卻永遠學不會,一個人獨自醒來後選擇往前的姿勢。」
她低頭看著水壺冒氣,像看見自己即將沸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