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起不久後,他家裡的經濟狀況亮起紅燈。
爸媽有金錢壓力,他也需要分攤支出,說得誠懇、看起來確實辛苦。他把所有存款都拿了出去,甚至去貸款補洞。因為其他家人各有難處,幫不上忙,他最終開口向我求助。
我信了、也幫了。
看著他的窘境,我以為這是一段共患難的感情。這筆錢,對我來說不只是「借」,還有捧著信任拿出去的善意。
除了借錢,還幫他想辦法、提醒繳款、追蹤進度,幾乎半個財務助理都快當成全職。
——然後,我們分手了,一切開始變了。
他變得消極、推託,那些原本看似合理的「不得已」,開始讓我懷疑是否只是話術包裝。
等不到他主動負責,我決定自己出手處理。
「我會每月分期還,如果有獎金時就補多一點,大概一年內可以還完。」
我回:「那就寫下來,簽借據。」他也答應了。
我們約定週六見面簽字。
只是沒想到,連簽個借據,也能演出一齣戲。
週四提醒他帶印章,他說:「家裡臨時有事,週六不行,能改週日嗎?」我想,好吧,人總有不便的時候。
結果週日準備出門見面時,他又傳訊:「今天親戚突然來家裡,走不開,能不能改成週一?」
心裡忍不住想——當初跟我借錢時,倒沒這麼難喬時間。
「早就說好週六,你不確認就答應,現在才一再推託?簽借據花不了幾分鐘,兩天連一小時都排不出來,是沒空還是不想?」
我在爆炸邊緣傳訊,他說真的有事,但如果我堅持,晚上十點以後可以。
我只說:「請你週一下班來我公司附近找我,不管幾點,務必處理完。」他答應了。
到了週一,我依約等他。
晚上七點,他說:「林口大塞車,要八點以後才會到,隔天再見面可以嗎?剛好也有一筆錢可以還你。」
我回:「今天簽借據,明天還錢,這不是選擇題,這是你之前答應的流程。」
時間來到八點半,他的訊息又來:「我剛下車,騎車回家又被雨淋濕了,想先洗個澡再出門,妳可以等我嗎?」
我氣到發抖,真的發抖,一邊打字手一邊抖。
我真的看錯人了。
「你先來,簽完回家再泡澡都行。」
「但我真的很不舒服,暈車、下雨又不是我能控制的,明天再一起處理可以嗎?」
(先生,欠債的人是你,不是我!)
我知道他不會來了,於是打開我與他媽媽的聊天視窗。
她知道他跟我借錢,因為其中一小筆還是她幫忙還的。只是沒讓家裡知道實際金額,說是怕家人壓力太大。現在回想,這也許只是另一套說辭。
我傳了一長串訊息,從借錢到溝通、從答應簽約到三天延遲的細節,拉出完整時間線,請他媽媽幫忙督促。
不到十分鐘,他跳出來:
「你也太急了吧?不能等到明天就找我媽?你這樣只是讓事情變得更複雜。」
「不是我讓事情變複雜,是你從來不當一回事,那當然會自動升級,越來越複雜。」
隔天他終於出現,而他說的那筆「會還一部分」的錢,當然也沒出現。
我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拿出借據,讓他簽名、蓋章。
臨走前,他說:「我知道你很討厭我,但我還是想說謝謝。」
「嗯。」我轉身離開。
他欠的,從來不只是錢,還有我曾經捧出的信任、給出的善意、耗光的耐心。
那個一次次幫他找藉口的自己,也不會再回來了。
從那之後,我學會了劃清界線,不是因為我變得冷漠,而是我終於明白:
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傾盡心意,不是每一次體諒,都是成全。
我不是當壞人,我只是,不再浪費寶貴的自己了。
這是關於信任被透支、耐心被磨光的故事,也是我學會保護自己的故事。
你也曾遇過那種人嗎?明明是他欠你,卻讓你像壞人。
後來我才明白,有些人不是沒空處理,是根本不打算處理。
- 所有內容為本人原創,圖片部分來自開放資源。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引用或改作,感謝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