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7.02
**Google AI 生態圈使用心得與觀察。
*最近重新愛上 Google 的產品,尤其是 Notebook LM 和 AI Overview。*相較之下,Gemini 雖然也有接觸,但使用頻率相對較低。
*AI Overview 是嵌入 Google 搜尋的一個摘要功能,不是每次都會出現,但機率高。
*它會根據搜尋結果自動整理結論,提升效率,降低使用者流失。
*面對 Safari 搜尋次數下滑、LLM 改變搜尋習慣的威脅,AI Overview 有助於穩定 Google 流量。
*自己透過第一線體驗,認為這類功能是 Google 在 AI 時代的有效防守工具,甚至可能領先市場共識。
**AI Overview 的實際體驗與優勢。
*不需改變使用習慣,繼續用 Google 搜尋,同時享有類似 LLM 總結的便利。
*解決了單純搜尋結果在 AI 時代顯得不足的問題。
*使用者可選擇深入閱讀原始資料,或直接看 AI 整理重點,提升資訊處理效率。
**Notebook LM 的實用性與特色。
*最常用來快速吸收 YouTube 長影片的重點,尤其是1.5小時、2小時甚至3小時的訪談。
*自己每天吸收的資訊量,因為 Notebook LM,等於提升到過去三倍水準。
*重要內容仍習慣親自聽,原因在於:語氣、措辭、語調變化可透露公司策略與心態,特別是在法說會與 IR 溝通場合。
*長期追蹤企業,熟悉發言人特性,有助於透過語氣判斷多空傾向。
**資訊分類與效率提升策略。
*高優先資訊自己看,中低優先資訊交給 Notebook LM 節省時間。
*若中低優先資訊中出現關鍵訊息,再切回去完整觀看影片細節。
*這樣操作,顯著提升生產力與時間使用效率。
**Notebook LM 在 YT 上表現準確的原因。
*可能因 YouTube 為 Google 自家平台,語音轉文字品質佳,資料結構清晰。
*相較於一般 LLM 出現的「幻覺」問題(答非所問、錯誤推論),Notebook LM 的準確性高許多。
**AI 幻覺問題的深入探討。
*對專業領域內的問題,AI 容易出錯,專業人士一眼就能發現並修正。
*對於不熟悉的領域,使用者容易被 AI 結構完整的回答誤導。
*瞭解這個現象,有助於判斷 AI 回答的可信度,尤其是跨領域使用時需謹慎。
**Mark Andressen的訪談讓講者確認自己既有投資方向,並非新知,而是信念加強。
*多數VC本質類似,透過 廣撒標的 提高撈到超級績效的機會。
*過去在次級市場操作已實踐類似做法,針對一個族群,全數買進,避免只押最看好的標的卻錯過表現最好的公司。
*舉例散熱族群、玻纖布、石英布概念股,實際上漲最多的往往不是業界最強者,而是市場認知或題材帶動的個股。
**投資經驗累積的認知轉變。
*早期資金少時,已逐步形成 不要過度自信單一判斷 的觀念。
*重點是提高整體勝率,而非只靠主觀最愛的標的賺錢。
*小資時廣撒,後續經驗增加、資本規模放大後,才逐步加入主觀判斷的權重配置。
*過去經驗發現,分散的三成資金,有時報酬率甚至超過重壓的七成,體會「錯過比買錯更可怕」。
**VC邏輯:買遠期價外Call Option。
*投資初創項目或具高成長潛力的公司,本質等同於買入一個「遠期價外選擇權」。
*最大損失為投入本金,潛在獲利為數倍報酬,類似樂透但勝率遠高。
*這套概念不僅限於早期創投,個人遊戲投資、次級市場操作皆適用。
**低估市場規模的常見錯誤。
*不只是低估市場,根本是高估自己的判斷力。
*世界變動快速,初期很難預見延伸應用與市場擴張。
*以Uber為例,若只用現有計程車市場來衡量,會嚴重低估其潛力。
*同理,像糖尿病藥物被用來減肥,或散熱產品拓展至AI伺服器、車用等新領域,都是典型的市場擴張意外。
**次級市場投資心法。
*重點在於:買進有成長性的公司,抱持敬畏市場的態度,避免陷入腦補過度。
*市場充滿小作文與提前想像,有時亂猜反而誤打誤撞成真。
*舉例2018年投資NVIDIA,當下僅因Gaming題材入場,後續AI爆發並非原先可預見。
*不要因為現在想像不到未來就錯過潛力機會,重點是布局、持有、應變。
**廣撒與集中策略的平衡。
*VC模式強調極度分散,百中選一;巴菲特式集中投資則難度高,適合頂尖高手。
*一般人操作應以可控範圍內的 小規模廣撒 為主,提升整體勝率。
*隨經驗提升、判斷力加強後,逐步調整配置,適度加重信心標的。
**理解結果偏誤與市場隨機性。
*成功案例容易事後包裝為高瞻遠矚,實際多伴隨運氣與廣撒策略。
*次級市場、創投、0050、標普500同理,真正貢獻漲幅的常是少數標的,其餘標的存在感低。
*投資過程需接受隨機性與自身判斷的侷限,避免過度自信。
**操作實踐與台股應用。
*過去將台股視為短線操作的供應鏈市場,現已開始嘗試長線持有策略。
*認知到台股部分企業具長期投資價值,並引入美股的長線與分散邏輯。
*無須強求像VC一樣撒百家公司,依能力投資5家勝於集中2家。
**投資進階路徑建議。
*初期透過簡單分散策略降低風險,隨時間、經驗與眼光提升,逐步優化資金配置與加碼權重。
*謹慎避免因為短期接觸概念、片面模仿VC思維而盲目亂撒,需搭配實務經驗累積。
*保持彈性與隨機應變,市場與企業的最終走勢常超出個人想像。
**開槓桿的各種方式與實務操作。
*信貸已經開滿,家人借錢也用上,槓桿已經極限。
*台股質押三分之一,若要更大槓桿,可選擇 質押再質押 模式,類似美債的 套娃結構,不斷用質押資金回頭買入、再質押。
*想要更刺激,可直接把台股質押比例開滿,進一步提高槓桿。
**股票期貨與民間融資的槓桿放大工具。
*若標的有股票期貨,透過股票期貨可開到更大槓桿,資金效率高。
*民間融資 如 吃丙 也是選擇之一,雖不細談但市場上常見,風險需自評估。
**親身經驗反思:質押風險並非絕對可控。
*過去認為質押是穩健的槓桿方式,但經歷四月事件後心態大改。
*雖自評就算再來5–6根跌停也撐得住,但實際第三天已開始焦慮。
*回憶證所稅時代的歷史慘案,提醒自己,極端跌停連鎖效應是無法預測的。
*面臨全面流動性抽乾、封廁所狀況,質押流動性斷裂,現金流強也無法即時解決,面臨強制斷頭風險。
**槓桿與風險管理的核心提醒。
*槓桿工具很多,市場上都找得到,端看你想用多大倍數。
*質押再質押、股票期貨,甚至更多激進工具皆可選擇,但風險成倍放大。
*以一般投資人來說,股票內部槓桿超過1.5倍,心理與資金壓力巨大,可能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
*操作前需充分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否則大槓桿容易出現不可逆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