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書叛臣大傳中,第一有名是魏延。腦後反骨大到諸葛亮站在前面都看得見(誤)。
第二知名是李嚴,如果他當年有做醬汁,可能就不會輸給魏延了。
第三名自是劉備的乾兒子,玩吞食天地一代必定要認識一下的劉封。武力不俗就是人有點笨。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
這出身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簡單的是,阿封的出生地就是「長沙羅縣」,寫得算明白。問題之一,東漢有記錄的羅侯先封竇瑰,再封鄧騭,大約在劉封出生七十年前的就沒了下文。
小知識,竇、鄧、寇,是東漢開國三大姓。但是,羅侯在長沙,兩漢凡是封在長沙,那就表示跟政治核心很疏遠。竇瑰跟鄧騭都是貶封才會貶到那窮山惡水之處。
寇氏雖無羅侯之封的記錄,也差不多在劉封出生三十年前完全敗亡。
這點我倒是少注意:東漢黨事,把原本的權力結構翻了一大翻。所以你看東漢末年,吹最高不過就馬騰隨馬伏波,雲台二十八將到這裡幾乎是完全失蹤了。
寇氏雖敗,但劉封好歹是長沙劉氏之甥?意思是他媽媽應該是長沙劉氏。你有沒有覺得長沙劉氏這個說法怪怪的?不說是哪個王哪侯哪個爵之後,只拉個地名,所為何來?
因為長沙劉氏,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祖籍」。
多祖?跟劉備上承中山靖王差不多祖。雖然沒有中山靖王那樣一百多個兒子,開枝散葉下來也是很驚人的。
更重要是,光武帝劉秀晚年,就決定廢除了長沙國。
所以這個稱呼有兩個想法:一是劉封出身破落貴族,跟劉備是差不多等級的九流王孫。
第二個,長沙劉氏指的是「漢順帝家系」。
諸葛亮最杯葛的東漢「桓靈」二帝,其實是皇室嫡系絕後,從分支王室「河間王系」中撈回來的。而且他們兩個也不是直傳。
總之,簡單說,東漢皇室可以分成長沙王系的「明章和安順」跟河間王系的「桓靈少獻」。
走這個路線,劉封的身分就噌噌噌的尊貴起來了。而且,你知道,劉備的出身也不是只有「中山靖王玄孫」一說。
「典略曰:備本臨邑侯枝屬也。」
東漢臨邑侯,就是長沙王系的分支。這邊有個可能是,《典略》是依著劉封的資料反推劉備的出身,也就是說,在曹魏的認知上,劉備跟劉封可能是「本家」,而不是十萬八千里外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於是進入問題之二。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非常奇怪。
首先,劉備駐守的新野跟長沙羅縣,又是十萬八千里那麼遠。除非這個「寇封」或他家長輩有舉科,去過州府接受分派,在襄陽新野一帶當官,不然劉備要認識這個孩子的機率小到不可思議。
再看:「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
劉備入荊州是建安六年,入蜀打劉璋是建安十七年。比對起來劉封怎樣都是十幾歲的時候當劉備的養子。這時候,透過長輩相識的可能性更大了,對吧?
叛臣大傳中,其實還有一個大家都不怎麼關心的人。頂多就是聽說,他懷疑自己的妻妾跟劉禪有染,結果被劉禪給殺了的故事。
此君姓劉,名琰,魯國人。
「先主在豫州,辟為從事,以其宗姓,有風流,善談論,厚親待之,遂隨從周旋,常為賔客。」
宗姓是什麼意思?我們先說說脈絡。
是這樣的,劉秀當年追封過世的大哥劉縯為齊武王,二哥劉仲為魯哀王。但大哥有兒子,二哥沒有,所以是把大哥的一個兒子過繼去繼承王位,後來又改封北海王。
北海王記錄上有兩個兒子,一個繼承北海王位,另一個封為「臨邑侯」。所以我們上面說,「東漢臨邑侯,就是長沙王系的分支」,劉秀哥哥的子孫嘛。
然後你就發現了,如果劉備是「臨邑侯枝屬」,那麼他跟劉琰的血緣親近程度,是相當高的。不是單純的剛好我們都姓劉。
這邊的推論就會變成,劉琰是北海王子孫,劉備是臨邑侯子孫。
我還從來沒有走到這裡過,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我的震驚。
這條路線的意思是,劉備他們這個才是「正統東漢皇叔」集團,比劉焉劉表那種西漢宗室還正。是接近劉虞的等級耶。
而且諸葛亮稱劉備「帝室之冑」,嚴格判斷的話,確實劉備應該是東漢系的。
為什麼陳壽不取這邊?為什麼蜀漢給劉備的稱帝文書上也只提中山靖王之後?
裴松之更假鬼假怪的注了一條:「既然是漢後,為什麼沒有立先帝宗廟也沒有記載?好可惜啊。」
可能性很多,我們稍稍釐清一些東西看看。
劉備早年接受族叔贊助,平原劉氏舉薦,其實應該可以證明,他並不是一個「非宗族劉氏」。意思是,北方有一些劉氏族人(不只涿郡一地),認同他的身分。劉琰的加入與存在,更大幅提高劉備是「光武帝系」的可能性。
走這條路,就變成去判斷,劉備為什麼稱帝時要「改用漢景帝系」的問題。
那就簡單了。
因為劉表跟劉焉,都是漢景帝魯王系的。
而劉備跟劉琰,應該是光武帝魯王系。
看到共同點了?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劉琰也只記「魯國人」,不記其家系。
劉備入荊,靠的可能就是這個「魯王系」在跟劉表套近乎。會收劉封當繼子,則是因為「光武帝系」的底子。
但由於諸葛亮的戰略,是接收「漢景帝魯王系」的地盤,所以劉備的正式文書上,改以「漢景帝系」作為號召。
沒意外的話(對不起我懶得細查),西漢魯王劉餘應該沒有子孫封到涿縣那邊去。
為什麼要竄改到那麼大?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東漢光武帝統一的時候,是屠過成都的。加上東漢羌亂,在劉備之前,東漢政府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都管不到益州。
朝廷無恩無威,反倒是劉焉父子有些治績。
不接這個盤,復興漢室什麼都是空話,就像叫你反攻大陸一樣。
就像要你拜鄭成功,不要你拜日本總督。
反過來說,有沒有可能劉備「中山靖王之後」為實,「光武魯王之裔」(臨邑侯枝屬)為虛?
也有可能啊,單純用同樣邏輯來說,劉備領徐州的時候可能就得打出「臨邑侯枝屬」的招牌,劉琰也是他的「豫州從事」,時間序來說是合理的。
那最後就再強調一次好了,基本上劉備只是「不能被確定是漢朝哪一支的血脈」,但他是皇室宗親這件事,蒙混過去的可能性確實是小的。
除了早年在劉氏族人的脈絡上活動,劉備也曾經得到曹操重用:所以才當豫州牧,臨邑侯枝屬的身分應該也是這時候定的。
以東漢朝廷身分來說,這並沒有比中山靖王玄孫差,不算抹黑。
甚至如果用臨邑侯劉騊駼算做劉備阿公劉雄的父親,到劉備身上那是差不多的。
這樣算的話,漢獻帝是光武帝後七世,劉備則是第六世,正是皇叔無誤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