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盤據在誠品書局文學翻譯類排行榜的前幾位時,感到訝然。除了書本的厚度,對於書名頗具好奇。「風之影」,隨手翻閱的過程中,扉頁的介紹讓人難忘:「一段追索書中潛藏的靈魂而展開的傳奇旅程。在巴塞隆納的光與影中,人性、愛欲仇恨重重交疊,飄盪如風中的幻影。」也因為這讓人著迷的書目介紹,於是乎隨手便捧著前往結帳。可卻因為時間的因素讓其擱在書架上好一段時間。直至前些天開始閱讀,卻不料一讀竟停不下來。整個心境彷彿隨同書中的角色變化萬千,如幻似真。掩卷後整個思緒仍震懾不已,關於閱讀、關於人性、關於純真,反覆地在心頭遊蕩著,末了還有感激,感激有這樣一本書的存在。
誠如其所介紹的,這是個關於一本書的故事,只是這所謂的書本已跳脫出印刷品的框架。就像書中一開始所提:「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夢想的人留下來的靈魂。」也在那樣的敘述裡,會讓人重新省視書的創作、存在與閱讀,畢竟那是許許多多精彩靈魂的交織啊!想想,也在那樣的交織中,才得以碰撞出人性的深刻與多面。關於主角的投射也罷,關於情節的著迷也好,當回過頭思考著閱讀過程的點點滴滴時,那不單是一種過癮,那還是一份收穫,關於自己與靈魂。所以,書末像是呼應著前述的論點再次強調著:「閱讀的藝術正在緩慢消逝中,因為看書是很私密的活動,一本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內省能力,才能在書中觀照自我。」
回到書中的故事,其實看完後的最大感觸會覺得那像是一份救贖與寬恕,一份透過愛與純真而衍生的救贖與寬恕。書中的主角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達尼),年幼喪母,卻在遇見「風之影」後,一股腦兒地陷入了書中的故事。就像其自剖在發現了這本書之後,同時竟也失去了對母親的記憶。或許是因這本書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疑團,這疑團像是取代了腦海中記憶母親的位置,於是,便只得藉由解開書中的種種疑團,將母親從遺忘中解救出來。原先以為透過這樣的意象,方能理解書中主角這麼年輕的生命卻願意一股腦兒地投入了追索書中靈魂的旅程。卻在閱讀之後的反覆推敲中,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只是覺得,年輕的意象裡,點出了單純、質樸與真愛。也透過這些特質,方能解開遠本困鎖於仇恨與怨懟的生命。那像是一種喚醒,喚醒原存於生命裡的真摯,那也像是一種提醒,提醒著生命的另一種美好。
一如書中所言:「童年的陷阱之一,就是對事物只有感覺,卻不瞭解原因。當理智成熟到足以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內心受到的傷害卻已太深。」而面對著生命的傷痕,總是容易升起許多的怨恨,怪罪是最容易發洩的出口。只是不知,那背後卻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枷鎖。鎖在充滿仇恨的牢籠中,無法領略生命的精彩。更有甚者,自己竟在無意識間成了過往生命的傀儡。當自我醒悟顯得遙遠時,或許與另一個生命所擦出的火花,得以照亮原所藏於陰暗角落的靈魂。當讀到胡立安因為觀察著達尼,觀察著他的成長、愛戀而反而回過頭願意嘗試去寬恕自己時,內心著實激動不已。只因隨著故事的發展自己早已不自覺地融入了故事之中,那靈魂深處的吶喊,從原本的書本文字,竟漸漸地轉移到內心深處,那像是靈魂的交錯。
一個曾經瘋狂地愛戀、曾經痛苦地絕望的生命,面對著無以回報的友情、面對著無以付出愛情,那苦,是一份煎熬,煎熬著跳脫不出的靈魂。就像書中所言,那可是比文字世界更難熬的煉獄。而讓人害怕的是,當其解讀成所有一切,源於原所炙熱的情感,那麼是否情慾便需帶著存在的原罪。因愛而恨,點出了故事裡的角色情懷。在佐以故事發生的動亂時代,戰爭、內亂,人性的墮落與憐憫的匱乏,其使得人們更加刻意地選擇遺忘,遺忘所有事件的始末,卻獨留難以消逝的憤恨。
總以為理智逐漸成熟之後,或許得以回顧生命的過往,透過重新釐清與耙梳,找回寬恕的可能,釋放囚困記憶牢籠的靈魂。然則,當回望成為奢求,那麼困鎖似乎成了必然。所幸,透過書本的存在,透過那靈魂交織的可能。生命依然有機會得以看見自身。一如書中所述當重新看見另一個生命所刻畫的情愛真摯之後,或許便得以釋放所有關於愛欲的原罪。當感受到自己因著主角的解脫而釋放了困鎖於心靈的枷鎖時,突然覺得小說的敘述像是一個雙重的意象。一個訴說著小說裡胡立安與達尼的故事,一個訴說著觀者與書本間的發生。同樣的是兩者的交織都是透過書本的存在,而那樣的精彩不得不讓人重新想起書中關於閱讀與書本的深刻論述。
於是乎,總覺得看完「風之影」後,對於書本不僅有著更大的尊重,其也沁入了更深的情感。畢竟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閱讀可是一場靈魂的交織啊!最末想引述作者所提及當達尼準備要去參加自己的婚禮時,他的良師益友所說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走吧!大家都在等著您和我呢,達尼。生命正在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