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愛情充滿錯誤,婚戀最後常走向爭吵與離婚?愛情是人類最常見的認知偏誤,以下研究提供一些說明。
第一個研究追蹤參與「快速約會」的一群男女,發現我們在初次評估對象時,感受到的特質,跟真實世界的面貌,幾乎是「毫無相關」。我們常希望未來的對象頭腦好(各項智力指標高)、情緒能力好。但研究者發現,這些年輕男女認為的「頭腦好」、「情緒能力好」,跟研究者使用量表測量出來的結果差異很大。
也就是說,真正影響愛情選擇的,不是當事人真正的智力與EQ,而是「被感受到的智力與EQ」。我們感受到了,然後選擇相信這就是真實。研究項目裡,只有「創造力」這一項,是感受與實際測量結果一致。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創造力」可以藉由穿著、打扮展現出來,容易被真實感受到。
所以也不奇怪,有些「理性」的人,寧可優先選擇重視外表、身材、學歷、職業、財產、家世,至少這比較不會「被騙」。中上階層的婚配,還是常靠親友介紹,條件先配好了再培養感情。不要相信盲目的愛情,是人生穩紮穩打的第一步。
第二個研究蒐集來自14個國家的資料,分析人們為了增加對潛在伴侶的吸引力,會使用什麼策略?最普遍的自然是「提升外貌」,女性比男性又更常使用。第二常使用的策略是「增加收入與社會地位」以及「炫耀並誇大財富與能力」,男性比女性更常使用。第三常使用的策略是「增加自己和對方的相似性」,努力尋找共同點。
這些策略在各個國家都一樣受到重視,不過,在東亞國家如中國、日本,會更重視「提升收入與社會地位」,這可能是因為「成就」在亞洲文化中代表較高的擇偶價值,因此收入與地位更被重視。但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也很重視「提升收入與社會地位」,這可能是因為經濟收入較低、社會福利普通,所以會更重視對方的經濟能力。
心理學家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在婚戀前常信誓旦旦地說:我未來想交往的對象,要有什麼什麼特質、符合什麼什麼條件,但實際交往、最後定下來後,婚戀對象其實跟預設的條件並不一致。這導致許多婚姻最後並不快樂,充滿衝突。
現實世界是,我們為了吸引優質對象,會有各種策略與假裝,然後當我們被吸引時,也常會相信自己的感受,然後大腦會有各種認知偏誤,讓我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對的、沒有錯誤。
研究告訴我們的是:「聰明就會吸引人」、「善良就會吸引人」、「EQ好就會吸引人」,這些假設都是錯誤的。真實與想像的世界,是兩條不太交會的平行道路。所以有不少女生最後覺得「我不再相信愛情與婚姻,反正我一個人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有趣的是男生比較不會被失敗與挫折的感情打退,只要有機會就躍躍欲試。這從演化心理學又有許多故事可以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