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老媽上週六逛菜市場,走斑馬線卻被匆忙的機車A倒,單手撐地,右手腕明顯腫傷,幸好住家附近就有優質的復健專科+物理治療診所;這一週的上午行程,老媽把逛菜市場改成散步去復健,復原很快。
不過,當嚴謹的年輕醫生建議老媽去大型醫院做精密檢查,老媽一口回絕:「不要!我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去大醫院很花時間、很麻煩。」
我和阿薰對看一笑,我們都知道老媽的復原標準是「右手能戴上漂亮手錶」,我們也都清楚老媽在意「愈做檢查愈有病情,走著進去躺著出來」的高齡健康人生觀(笑~)。
老媽上樓進入復健療程後,我去找已經認識的Z世代復健師:「我需要妳的建議,妳怎麼看這件事的處理,我媽不想再去醫院做檢查」我直說。
「對於高齡的日常生活機能,還有沒有哪些評估細節是我要注意的?所以我日後能做判斷;要不要讓我媽再進入醫療系統。」
Z世代復健師說:「我贊成莊先生上次跟我說的,只要阿嬤的日常生活機能有恢復,是不是還要進一步去醫院做檢查,要問阿嬤的想法。」
Z世代復健師認真地手指數算:「例如阿嬤常買哪些食物?去菜市場拿得動一袋水果嗎?從冰箱拿得動一瓶牛奶嗎?或是去全聯能把一整袋衛生紙提回家嗎?若是右手拿拐杖走路,虎口會不會痛~」她一邊喝水,有著專業自信的表情。
「老人家的生活比較固定,就是幫阿嬤把食衣住行想一遍就可以。這樣,莊先生若要跟阿嬤溝通也比較具體。」很厲害,我的確沒想到這麼多細節。
老媽做完三種復健治療,Z世代復健師正蹲在一位大叔腳前上電療貼皮,我上前致謝:「謝謝醫生,妳的意見很寶貴,辛苦了,感謝妳。」她揮手致意。
新世代職場裡的溝通關鍵
我想藉幾天前發生的真實對話,表達新世代職場裡的溝通關鍵;「用一顆開放的心,平等的去欣賞和尊重Z世代職場人士。」
他們是學有專長的成年人,別當他們是小朋友;愈讓Z世代充分發揮,團隊的獲益愈多。我喜歡運用以下方式,如同我和Z世代復健師的互動;
- 聆聽:欣賞跳脫框架的想法,也代表我和團體的重視。
- 開放對話:多對話、多參與,提供新資訊,理解全盤考量。
- 建立明確步驟:聚焦階段作法與時間點。
我常提醒身為X世代的自己,用平等、尊重取代因為差異而帶來的不理解、不適應,因為人的個別差異本來就存在,只是世代群體的展現放大了這份摩擦感。 我們都是如此,各自在無法迴避的成長環境裡,被某種價值觀和處世標準的培育著。
如同我也和老媽的就診醫療觀念存在著差異,能同理卻不見得同意,只因多些「感同身受」。
還在職場時,我常跟年輕夥伴們說:「我雖然是主管,但我的想法和判斷不一定是對的。」
少子化、高齡化、開始分解社會原本運作的結構;資訊的傳遞和更新,從社群媒體到大量影像溝通,然後到今年最新的人工智慧世代;我們所仰賴的經驗或習慣,已經不敷使用~必須重新平衡(Rebalancing)過去的經歷和累積,更加發揮群體的能量。
「過去的管理談服從,現在的管理談合作。」
#實戰管理教練
#最難領導是自己
#讓管理落地讓績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