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回家,剛好趕上「從TMBA到金融業的職涯規劃」線上分享,比起金融業的職涯規劃,倒是在生涯規畫方面收到較多收穫。

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
第一位講者為社團創辦人之一,曾任金控法金MA、Jumbo RM、Trader、TMU,現任職於私人理財PM。
年近天命之年的講者,首先分享他認為現在的我們可以趁年輕做的準備是
有收入後盡早購買非投資型保險,例如優體壽險
投入具複利效果的投資,例如購買基金
如有成家計畫,需要在心中繪製藍圖
不論是保險、投資還是成家計畫,講者分享的重點都圍繞在如何掌握時間的價值。年輕時的優勢,在於比年長以後擁有更多的時間,若能在早期提早釐清如何分配重要的資源(a.k.a.時間),則時間拉長以後就能發揮複利的效應。
我個人覺得優體壽險的例子聽起來就十分有感,花費同樣的年限,若能及早開始繳納保險,就能以較低的保險費及早提供家人相對應的保障。而對於投資以及成家計畫也是一樣的思維,挑選到穩賺不賠的個股十分困難,故重點不是標的而是購買趨勢,讓時間發揮複利的效果。

MA只是一種管道,並非職涯目標
號稱百萬年薪的MA職稱是許多商管科系畢業學生的目標之一,講者分享他認為以從事金融產業而言,MA只是入職的管道之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想在其中從事什麼工作,畢竟就算沒有以MA的身份入職,金融業也還是有很多職缺。
後續Q&A時聽眾詢問科技與金融業到底該如何二選一,講者十分快速地回答科技業!他認為不論是金融業還是科技業,如果對薪水有所期待,都還算是工時頗高的產業,金融業雖然起薪看起來較高,但科技業的薪資上限則較高;而科技業的工作地點較集中於新竹或科技園區,但金融業就較靠近市中心。總而言之,最終還是需要就薪資、工作範圍以及自己想要的工作環境綜合評估後選擇才是。

個人品牌經營打破職涯天花板
另一位講者也是社團創辦人之一,過去曾是投資機構主管,現已退休成為專職作家。
他首先分享金融業的未來出路可能為以下三者
大型金控高階主管
個人投資操盤者
經營個人品牌
講者認為報酬(薪水)的上限與個人利用什麼資源變現有關,「知識」變現所能獲得的報酬上限大約臺幣100萬元左右,而從個人的「技能」變現報酬上限大約臺幣500萬左右,後續則要靠人脈、資源與聲望來變現。在大型金控公司通常在主管階段就可能開始遇到職涯的天花板,最終成為總經理高度的工作者實在是鳳毛麟角。
講者從金融業離職以後,除了個人投資以外,透過經營投資訂閱服務打造個人品牌,使他能維持與離職前差不多的收入。他認為個人品牌經營的累積都在於個人,反觀若在公司裡工作,所有的成果則累積在公司裡,並於每次考核以後歸零。因此他更建議可以10年為退休目標,隨著年齡比重慢慢增加投入個人品牌所花費資源,最終離開公司、提早退休。

提早退休適合所有人嗎?
聽起來講者對於個人品牌經營的看法很接近FIRE的概念,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是曾紅極一時的話題,我認為要達成講者提到的境界包含幾個條件
累積足以打造被動收入的資產
承擔風險的緊急預備金
有自己的退休目標
講者當時能提早退休主因是,先藉由幫助有錢人管理資產,累積財富後投入市場投資。不過因早期運用了槓桿+融資,於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資產就全數歸零,後來才改以複利的長期投資方式重新累積財富。我認為對於小資族、北漂族來說,累積第一桶金的過程本身就相對困難且漫長。若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或是需要每月固定薪水入帳才有安全感,提早退休好像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追求的路線。
最後如同講者所分享,退休後才是人生的開始,我認為不論是否以提早退休為目標,人生規劃都應該思考:當你從工作中解放、擁有大把時間以後,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