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人的京都紀行 #9 祇園又吉〉
祇園附近的日本料理,以這水準而言CP值極高。
¥20000/一人,酒水另計。。經濟情況允許的話超級大推薦
。非常適合好奇板前好奇日本料理的新手入門
。雖然要價兩萬日幣但CP值算起來真的非常非常高
。意外訂位不難
食べログ:4.04
價位:¥20000/一人(午晚有價差,此外包廂的座位額外加2000円)
定休:不定休
觀光推薦:極高,但畢竟是這個定價。
語言需求:中低,我們是全日語,但師傅與經理們中英文都不錯。
預約方式:TableCheck/電話
https://www.tablecheck.com/shops/gion-matayoshi
想要寫個有點粗暴的定語。
「即使是在有人請客的前提下,嵐山吉兆與祇園又吉這兩間相比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又吉。」
這篇文章打算比較少聊一點進食的體驗,有時候會覺得把菜色寫出來拍出來很像是剝奪別人體驗的權利,如果在完全未知的情況下聽著師傅的介紹再和口腔與視覺的感受互相確認,應該會更好吧?
另外也想在最前面講講我這麼推薦又吉的原因。
——我認為食材與技術的價格其實是有一定上限的。
具體來說,就是在不考慮珍奇食材的前提之下,只要是講究「旬」的餐廳,那其實除了極端的季節氣候之外,合理的食材搭配與選擇最頂級的就是那個價位。
技術的上限稍微有點不同,譬如以十分制而言,我認為會更接近頂尖的廚師都有8.5或9分以上的水準,剩下都是0.1分一點一滴累積的微妙差異,但大多數人的味覺能理解的也是在這分數附近,在那之上可能是燒烤溫度高五度多熱三秒造成的差異,絕對有影響但要能吃懂這份幽微會有點困難。
有種料理方式大概最接近我的這份理解——燒肉。
牛排的話或許還要考慮熟成工藝差別、或許還要考慮生熟呈現喜好、或許還要考慮醬汁之類;燒肉當然也有這些差異,但大多理解會比較趨近一致。
而這個食材與技術的上限,在我心中可能會是一萬~兩萬日幣之間、或是台幣三千~五千左右;很多開出高價的餐廳我想食客都有默契,可能吃的是服務吃的是氣氛或者吃的是藝術之類,在食物以外能花錢的地方畢竟還是很多的。
以這個理論為前提,同樣是午餐,我會放棄40000円的嵐山吉兆,選擇20000円的又吉。
吉兆是我認為體驗一次非常棒的店,但又吉是會想要每季都吃一次的店。

烤物,師傅非常喜歡這個盤子XD
纖細的極致。
溫柔的極致。
丁寧的極致。
台灣價格太誇張的板前(5、6000↑那幾位)我也沒吃過幾間,似乎沒什麼立場說出與其在台灣搶位置+出那個價不如直接飛京都,但又吉的CP值真的過份划算。
一餐下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於溫度的理解與掌控,這又牽涉到高湯的運用,又吉這季的高湯存在感非常高,扣掉先附也還有三四道,或是用以燉煮或是作為基底,優雅的味道貫徹全場。
去年也是五六月之間回來京都,那時候選了にし,我個人認為是很有趣的對比。
季節之故,雖然相差一年,但主要的季節食材卻相差不大,看兩邊主廚如何以自己的理解處理同樣的食材非常有趣。
其次,和偏傳統本格的又吉相比,にし運用了許多西方的元素,這點甚至可以從餐具的選擇風格上感覺到差異,這樣的體驗比較同樣有意思。
又吉的風格正如開頭所說,雖然以高級日本料理來說這些可以說是基本,但每一個細節都做得很好,以一種非常輕柔卻又存在感強烈的方式傳達給食客。
細緻溫柔舒服這些形容詞反覆出現,時不時再出現一些口感上的變化,真的是非常優秀的體驗。
餐具非常好看,服務非常優秀,廚師和經理可能因為我們能夠完全以日文溝通所以更放得開一些,讓我差點想問經理爺爺是不是大阪人的快樂程度(?)

八寸中其中一份小缽的餐具,超可愛。
感覺文章還是有點單薄所以講幾道印象特別深刻的菜好惹,照片拍很醜真的很對不起店家;又吉的菜單每年每季都會變動,去年夏天的菜色和今年就有不少差異處,明年大概又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料理這些食材吧。
其他沒提到的菜水準也是相當優秀,只是味道和想像與理解比較一致所以不多提。
.揚物(海膽、野菜豆腐天婦羅)
海膽在這道的角色類似佐料,主角野菜豆腐天婦羅的口感一絕,輕盈卻又帶著微微炸過之後特有的口感,浸在高湯之中的選擇讓這道菜的氣質更為特殊,非常優秀。

.八寸
食器超美,和一般的寶船與浮誇大盤子不同,又吉的八寸精細在器皿,各種小缽拿在手上把玩的體驗非常優秀;整組八寸當中鮑魚天婦羅和紅蒟蒻的存在感特別高,鮑魚是口感,紅蒟蒻則是第一次體驗的驚喜感,和一般蒟蒻多半作為配角不同,有些野性的風味。

.強肴(賀茂茄子、蘆筍、魚)
忘記是什麼魚了對不起店家,但茄子在這一品當中的存在感實在太高,又吉清爽透徹的高湯拿來燉煮自然無往不利,用筷子就能劃開的茄子水份十足個頭相當飽滿,好吃。

.食事(鮭魚炊飯)
當時真的應該要拍一張的,炊飯掀鍋的那一刻真的有夠美;魚皮的生熟度相當值得一提,我猜可能是先烤過片好再放進去?魚皮又薄又脆,配飯的體驗實在太好。依照慣例吃完之後被問要不要續,但其實早在兩三道之前我就覺得自己已經吃撐了……

一段小小的插曲。
感覺師傅們似乎是接待太多外國客導致腦袋運轉的方式都被影響了,即使知道日文完全沒問題還是會下意識地在解說的時候把魚料與食材的英文也過一次,有點為這份盡職感到心疼(?)
在這篇文章當中提及不少次的にし完整食記則在這裡:
從價位以及器皿的選用還有食材的料理手法都和又吉是有趣的對比,甚至開業時間也挺近的。
傳統的又吉是京都。
有些創新的にし也是京都。
那些既定的刻板印象以外的地方,那些以自己的樣態而不高調張揚的地方……
我想這才是我對京都永遠都會保持癡迷與熱情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