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根本不懂做筆記的意義,只知依老師要求將黑板上的內容抄到作業本上,下課後做為功課給老師檢查;那時我對的筆記的認知只是一份作業。
一直到中學,老師還是會很用心的將教學內容一字字條理地寫在黑板上,指導大家抄在統一規定的筆記本上,做為課常筆記、要打分數。 而自己復習時候,仍習慣以看課本所畫重點、讀參考書、寫考卷做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根本不懂得老師的美意與筆記的功用;筆記對我而言還只是一份抄寫的作業。 再大一點後,較懂得做課堂筆記的重要,自己也會主動做筆記了,但也只是一份讓我做為重點備忘式的被動輸入型筆記而已。
開始進入社會工作後開始喜歡筆記,也有使用筆記本的習慣,但沒有做本子與內容的分類;各種不同的筆記內容,散佈在各本子裡或片紙間,用完就丟、毫無整體或系統分類觀可言。
一日在文具行「突然」發現一本聖經尺寸活頁式的隨身型「萬用手冊」(日本人稱「系統手帳」),精美的外表與整潔的內容讓我眼睛一亮。 它除了把個人重要資料頁、年曆、月週日程表、待辦、記事、通信錄、地圖...等內容,有序地整合在一起外,連名片夾、書籤尺、筆插、信封袋等配件,也都被放進去了。 除了可將數種不同的筆記、文具巧妙集合集在一隨身手冊外;活頁式的設計讓使用者可隨時自由安排使用中的各種內頁與順序,用完的內頁還可有一套統一的分類保存方法。 讓我從此迷上了這種萬用手冊筆記本「系統」,不斷地研究嘗試它的各種使用可能性。
------------------
萬用手冊給我的感覺是:終於有一固定的萬能筆記本了;擁有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它在身邊,不管什麼事情都能被掌握在手上、不會有所遺落的感覺。
不過萬用手冊雖然比起傳統的固定頁筆記本有其便利性,但也有不少缺點──
隨身筆記本的原始用意著重在方便訊息集中隨身攜帶,但是活頁功能需由夾具來固定紙頁,所以無法輕薄。 另有為了手冊的高級感與華麗性,常被在外套上一付厚重的外皮套來裝飾它,讓手冊顯得更厚重與攜帶不便。
最多人使用的聖經尺寸手冊可以放進大衣口袋,其紙頁面積較小,書寫上總是無法像A5、B5、A4等尺寸的頁面來的自由;因此筆記內容較適合重點式記事、待辦列表、電話錄等,書寫內容較多一點的場合時就不好使用。 我為了方便多樣的內容記載,只好把手冊尺寸由聖經尺寸(A6尺寸)換成A5尺寸手冊,一陣子還改用B5尺寸;但是換後的結論是本子變厚、變重,變的不好攜帶和不能隨時隨身帶了。
為了擁有自己的理想筆記本,我同時配合研讀各種筆記術、名人筆記法、筆記達人心得等書籍或講座;嘗試著以活頁+輕薄的概念尋找夢想筆記本。
一路以來我不限於萬用手冊型,各種活頁、固定頁型紙本,不斷收集嘗試各類品牌、外型、紙質、內頁格式、設備,也自己設計、製作了許多筆記本、內頁格式來使用,實際嘗試各廠家、不同尺寸、構造,甚至可以在水下書寫的防水塑膠紙。 電子化時代來臨後,我也使用電子筆記;使用電腦、個人助理PDA、手機、平板、軟體、雲端、AI筆記...等,各種不同的筆記方法。 也曾在對市販品絕望的時候,改造或設計製作自己的夢想筆記本。
經過多年的實操經驗,在兼顧不同場合、便利性與各種經濟成本花費的考量後,目前電子、紙本併用是現在最適合我的筆記方式。
另外在多年的尋找和學習之旅同時,也讓我深入地了解到,「筆記」不是拿個本子寫寫塗塗的事而已;它除了基本的記錄功能外,藉由創新的思惟與新技術的載體後,更是一套助人成長、思考和幫助人生發展的百寳系統工具。
[2025.0718修訂版]
※閱讀更多系列文章:【筆記方法】系列精選文章目錄 (不定期更新)
【分享者】筆記人‧KeepNoter ////
一位喜歡利用筆記來記錄、思考、計劃與生活行動的人。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交流: 筆記人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