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華人社會中,生命中出現的好運、壞運與你的過去,甚至上輩子的作為有關,當你做好事時,你的未來將因這份善舉得到福報,而當你做壞事時,這份罪惡即便沒讓你立刻付出代價,也會在你的未來償還。這種現在行為會導致未來命運的現象就是因果業報(報應),這樣的觀念是怎麼來的?而這之中到底有什麼關聯?因果業報真的是命運的機制嗎?

什麼是「業」?
業(Karma),或稱果報、業力、業報、報應,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1500年左右的吠陀文化。在《奧義書》與早期婆羅門教文獻中,人們開始思考一個人出生的貧富貴賤、遭遇的順逆是否有前因,他們認為這一生的經歷,不是神的獎懲,而是來自前世行為的結果,神的角色是審判與裁量,人們相信必須透過祭祀取悅天神,才能讓業果顯現或獲得來世善報。
而佛教代表釋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紀時,對當時「因果業報」的觀念做了重要轉化。他不再強調祭祀與神祇,而是將因果業報去神化,強調自我負責的觀念,指出一切行為(身、口、意)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會形成業,影響未來的經驗。在佛教中,業力是完全自然的機制,就像物理法則一樣,不需經神明之手,你造什麼因,就結什麼果,而業的根本也不只在於「做了什麼」,而是「出於什麼心做的」,也就是你的起心動念。由此來説,業力就是一個人的意圖與行為所產生的未來影響,我們所有日常的意圖和行為(因),都會影響到未來甚至下輩子的命運(果),這個說法與我們不斷強調的物質慣性力非常相似,但我們是將意識(心想什麼)與物質(人做什麼)給分開討論。意識影響的是命運的範圍:可能性,物質影響的是命運的方向:慣性力。
慣性的影響
我們一再強調,在物質次元中,慣性會影響一切,你所施加與承受的力會影響到你在物質次元的慣性狀態,這慣性狀態會維持在一個迴圈當中,形成你生命的結果-命運。在這樣的結構之下,我們日常所做所為,比產生的結果更影響我們的人生,也就跟因果業報中的自然機制相同,重點是你做了什麼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在現今社會當中,我們確實會十分在意結果,但以長遠的角度來說,他對我們生命、人格特質的影響真的微乎其微,你之所以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是因為一次的成功,而是過去好幾次的重複,這同時也是體現一句話的重要性:「生命裡沒有白費的經歷,它們終將成為你未來的助力。」
在慣性存在的前提之下,你所做的所有行為對物質次元以及你個人的命運都會有影響,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技術上來說是正確的(這還牽扯到不同價值觀對於善惡的定義不同)。以慣性力來說,當你習慣性地幫助別人,你就會產生與人建立關係的慣性力,而自然也會產生別人幫助你的可能性,所以不要輕忽生活當中的小舉動,每個最小單位的力都是撼動物質次元慣性力的關鍵。

控制業果
許多宗教都會將業果產生的原因歸咎於人類的基礎慾望,如天主教的七宗罪、佛教的貪、瞋、癡,都是在講述人類情緒與欲望的膨脹會造成業果的產生。而為了避免這些業果,宗教普遍會以修行與戒律的方式,限制個人的行為以及會發起行為的情緒與感官,這些方法在短期確實有效,但是長期壓抑之後就容易產生反彈效果。
我們在3-3蝴蝶效應有提到,調整慣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且小幅度的調整做功,如果用大幅度的限制或抵抗的方式,就會造成內耗無法持之以恆,這些被壓抑的慣性還會以不同的方式爆發,就像是上癮症狀的戒斷反應一樣。宗教上的修行就是如此,所以不容易被大眾給接受,而且即便是真的持續許久,這些被壓抑的慣性還是會以不同的面貌爆發出來。
為了不讓慣性力以爆發的方式出現,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覺知,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小舉動、小習慣,再利用第二章所提供穩定情緒與穩定身體的方法,逐步的將自己意識與物質狀態變得穩定。在過程當中,不要用拒絕、評論、批判的方式與自己的情緒互動,而是多去覺察、發現你身上的蛛絲馬跡,七情六慾不是人類的原罪,但它們也時常會像野馬一樣不受控制,唯有學習握緊韁繩,調整控制的節奏,不過度緊繃也不過度放縱,才能真正有效的控制你的慣性力,掌握因果業報的自然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