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學習了如何透過靜坐與行禪穩定自己的情緒,接下來就是要探討如何穩定身體了,而為什麼是先穩定情緒再穩定身體呢?當我們能讓情緒處在穩定的狀態時,我們對身體的感知能力也會提高,進而讓我們在穩定身體時能夠更清楚身體的舒適程度,就像是沒有先把螢幕擦乾淨就不能清楚看見電腦顯示的內容一樣,一定要先穩定情緒後再穩定身體,效益才會高。
物質慣性力
那所謂的穩定身體是什麼呢?就是穩定我們的慣性力。物質次元裡的一切都具有慣性力,早在宇宙大爆炸時這個慣性力就傳遞到每一個物質之中,而我們的身體也是。慣性力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趨向。
例如:太晚起床上班遲到>遲到工作很晚才做完>做完回家沒時間放鬆只好熬夜上面的例子就是屬於一個身體的慣性循環,這些慣性循環都不是有意識的選擇,這些而是身體行為受慣性力導致了這些行動,這與老一輩常說的「早睡早起身體好」很類似,但我們的身體慣性包含所有大大小小的習慣,例如你吃飯先夾菜還是肉、洗澡先洗頭還是屁股、滑手機都靠左還是靠右、挖鼻孔用大拇指還是小拇指等等的所有無意識行為都是你的慣性,而這些慣性的總成就形成了:命運。

人定勝天?
所以只要掌控所有慣性就可以掌握命運?這個想法只能說對一半。人類只是物質次元裡微小的存在,我們會受到其他物質慣性力的波動,所以事實上我們能夠掌握、能影響的慣性力是有限的,而其中最好的方式便是穩定身體:你自身的慣性力,穩定身體慣性能讓這些大波動的影響變得更小,就像是一艘堅固的小船比爛木筏還禁得起風浪一樣,那為什麼說對一半呢?因為遇到海嘯就沒有差別了。
要學會如何穩定身體就必須知道影響自身的慣性元素是什麼,為此我們要從兩個面向下手:規律與自由度。
規律
規律是長期且重複執行的一個行為,這些規律對我們的慣性狀態影響很大,它會改變慣性力的前進方向,當你長期維持一個規律,你的行為,就連情緒與身體狀態都會有所改變。
例如:
養成好好吃飯的規律。
與他人打招呼的規律。
每天散步的規律。
這些規律所改變的不一定是物理層面,更多是認知、思維上的不同,因為這些規律的形成,會打造出「我是這樣的人」的狀態。
因為我好好吃飯所以我是照顧自己的人。
因為我樂於與他人打招呼所以我是和善的人。
因為我每天散步走路所以我是健康的人。
久而久之過去的行為慣性也會因為這些規律而有所改變。
因為我是照顧自己的人所以我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
因為我是和善的人所以我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因為我是健康的人所以我嘗試不同的運動。
當我們明白規律會造成的影響之後,我們就可以利用規律來影響我們目前的慣性力。結合在上一篇學到對情緒的感受度,我們可以感受自己現在的狀態、現在的生活中,有沒有想要增加的規律,例如想要每天多出15分鐘寫日記、想要每個星期約朋友出來喝茶聊天等等,這些規律性行為就可以協助我們改變目前的慣性力,提高我們對自身的掌控能力。

自由度
自由度就是能活動的角度,這裡指的不光是我們身體的活動度,也包含了我們日常所能做的、擅長的領域,以及價值觀。慣性力會受到自由度的大小而改變可動範圍,當我們的自由度變大,原本限縮的慣性力就會有所改變,例如當你只能走路就無法想像騎單車的生活,你的慣性中就不會有騎單車的「可能性」,增加自由度就能更自在的控制慣性的方向。
1. 身體的自由度
那要如何增加自由度呢?首先就必須從身體開始,讓自己能靈活地使用身體,增加身體的運動能力,就是最直觀的自由度提升,如同我們在心念行禪的過程中,也會感受到身體「力不從心」,這就是自由度限縮的結果,而古法瑜珈修行,也是修行者利用瑜珈增加身體的自由度以感受身體的過程。
當然這不代表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瑜珈大師,而是要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你想要的身體自由,如果你發現趕公車時的小跑步變慢、爬樓梯時的呼吸不順,這些都是身體自由度衰退的徵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別無他法就是訓練身體,讓身體保持在有能力負荷你的使用需求,才能維持自由度。
2. 心理的自由度
除了身體上的自由,許多人容易忽略的是心理上的自由:價值觀自由。我們的想法會限制我們自身的自由,例如當你認為小孩一定要聽父母的話時,你的父母永遠都是大於你的存在,你也無法客觀的與父母討論事情,這不只剝奪了你與父母成為對等人類的自由,也剝奪了你父母成長的自由,這就限縮了你們之間關係的可能性。
這樣的自我限制非常常見,有人因為年紀的增長放棄學習新的事物,有人因為性別的認同拒絕不同的資訊,這些對自我的限制性想法,正是抹殺了心理自由度的真正原因,而要解開這層限制的最好方式就是放下成見、保持好奇,學習用不同角度看事情,認識不同文化的價值觀,讓自己接受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唯有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讓心理的自由度維持彈性。

心行合一
穩定身體就是讓我們維持心行合一,利用規律與自由度讓慣性力朝我們心中所想的方向前進,讓所有的行為與思考都朝向我們希望的結果,這股慣性力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心想事成。
當我們的情緒與身體都達到穩定,我們就能朝下一步邁進:活在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