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還能相信新聞嗎?一個觀眾眼中的台灣媒體現場
當新聞成為噪音,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曾經把新聞當作了解世界的窗口,一份報紙、一段晚間新聞,能讓我們感覺與社會連結、與真相靠近,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新聞變得吵雜、碎片、政治化,甚至令人厭煩。打開手機不是為了看新聞,而是避開它們。標題像在吼叫,內容卻空洞無物,資訊明明唾手可得,理解卻變得遙遠,或許,我們不是對新聞失去興趣,而是對媒體失去了信任。
一、新聞變成「訊息洪水」的時代,我們開始選擇滑過
每天早上打開手機,Line 群組裡長輩丟來不明來源的政治預言、Facebook 演算法推送滿是八卦標題的新聞連結。看似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其實更難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這不是我們選擇不想知道真相,而是媒體把真相包裝得太難入口。當「碎片化」、「情緒化」的資訊充斥在每個平台,我們最終只學會了「快速滑過」,甚至開始懷疑:新聞,還有必要看嗎?
二、新聞還是謠言?標題黨正在吃掉我們的判斷力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點進一篇「震撼!他竟然當場⋯⋯」的標題,結果內容根本平淡無奇。台灣媒體在流量壓力下,早就不是在報導,而是在「設計點閱機制」。編輯們疲於奔命地追求短期效益,標題越來越聳動,內文越來越空洞,整個產業像是一台失速的流量列車。而我們,一邊被欺騙情緒,一邊逐漸失去對事實的敏感度。
三、新聞不是報導,是選邊站?觀眾活在資訊同溫層
在台灣,不同立場的家人看著不同的新聞台,對同一件事有著完全不同的解讀。媒體早就不再假裝中立──藍的紅的綠的,各自有各自的收視群,甚至新聞台本身也像政黨的外包公關。新聞,變成一種「選邊的語言」,讓人看得安心但不一定接近真相。當每個人都只聽見想聽的聲音,社會的對話空間也正在一點一滴被侵蝕。
四、數位化的殼,裝不下老媒體的靈魂
你可能以為台灣的媒體都上網了,應該早就轉型成功,但事實剛好相反。多數傳統媒體仍抱著報紙的思維經營網站,把「新聞上架」當成「數位轉型」,卻從沒思考「讀者真正需要什麼」。在手機世代,內容應該是互動的、沈浸的、有層次的;但我們看到的新聞網頁,仍是滿滿的廣告彈窗、洗版影片與低成本剪輯。媒體不是沒轉型,而是轉得太慢、太敷衍、太保守,其實讀者走得比他們還快。
五、我們不是不想相信新聞,只是不想再被騙
台灣媒體的困境,不只是產業問題,更是一種社會信任的斷裂。當我們一次次點開又失望、一次次想了解卻被情緒操弄,我們自然選擇冷漠與遠離。但我們仍渴望有媒體能真正為公共利益而說話、有勇氣不迎合、有誠意去解釋,而不是掩蓋。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新聞,而是更好的新聞。
給各位讀者的信:
面對一個新聞不再值得信任的時代,我們不能只是等待「好媒體」的出現,而是要練習辨識、提問、拒絕被操控,媒體崩塌的不只是環境的改變、政治的污染,更是一種信任的瓦解,而我們,既是受害者,也是重建的可能,當真相不再輕易送上門,我們或許需要比以往更有耐心去尋找、去理解、去質疑。
也許你曾經因為新聞而感到失望,甚至乾脆不再理會;也許你懷疑過,還有沒有值得相信的聲音。但正因為混亂,我們更需要冷靜的判斷;正因為資訊充斥,我們才更值得擁有一雙清明的眼睛。你不是無力的觀眾,而是有選擇、有思考、有影響力的個體。每一次拒絕點擊標題黨、每一次分享深度內容、每一次支持認真的媒體,都是你為這個世界做出的微小抵抗。
「當媒體迷失,我們更需要清醒的自己。」
「真相不是消失了,只是等著我們去靠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