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關渡人文藝術周,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領軍,呈現三支舞作,其中一部,是他親身經歷、深藏十多年的創作:《在路上》。

照片引用 #山富旅遊
▎這不只是旅程的記錄,而是心靈的回聲。
「當你去到遠方,你才會記得你是從哪裡來的。」鄭宗龍的語氣沉穩,像是多年前從雲南瀘沽湖回望時,浮現在心頭的一句話。《在路上》初創於2011年,當時他未滿三十歲,剛結束上海的演出,與幾位好友踏上旅行。那是一段與世界對話的日子,也是與自己對話的開始。
十多年後,他再次翻閱這段創作記憶,將舞作移植到台灣的恆春,從土地、音樂、身體開始對話。這次的作品,不只是重現舊作,而是生命歷程的重編。當年的浪漫如今添上沉澱後的深度,每一段旋律、每一個身體的擺動,都像一頁翻過又合上的日記。
音樂是靈魂的引線,西班牙民歌、日本薩摩琵琶、葡萄牙街頭吟唱、納西古樂與貝多芬,在作品中如火車站一站站的風景,每段音樂都引領觀者走進鄭宗龍的生命軌跡。他說:「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首屬於那個時期的歌,它代表一段感情、一段迷惘,也可能是一段決定性的掙扎。」
舞蹈,對鄭宗龍來說,已不是純粹的技巧展示,更不是冷峻高深的美學解說,而是「生活本身」。他以旅行者的姿態,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語彙,再透過東方身體的語言,讓這些記憶內化、轉化,並重現在舞台之上。舞作中可見街舞的細膩關節律動,也有臺灣傳統陣頭的大幅擺盪,手勢宛如語言,下半身則如鼓聲回響。
從納西族的服飾到艋舺的十三聖,鄭宗龍逐步走回自己的出生地。他說:「創作,是一條通往內心核心的路。」從外求的年少夢想,到回歸土地與文化的深省,他的舞作,如一面鏡子,映出他與這片土地的血脈與呼吸。
《大家來跳舞》,是雲門這次帶來的另一支作品。沒有距離,也沒有框架,觀眾被邀請上台,與舞者一同擺動,從生活裡取材、從身體中釋放。他說:「風吹葉動,是一種舞蹈;樓梯轉身,也是一種舞蹈。舞蹈不應是高牆之內的藝術,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參與的感受。」
在這個時代,我們學會用手機記錄情緒、用文字解釋思緒,但身體,是否也能表達內心的重量?鄭宗龍給了他的答案,他用舞蹈記下自己的孤單與渴望,也讓更多人從肢體中,重新認識自我。
~記於 2022
🎧【收聽南希不設限的完整專訪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