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文字工作者。
她,也曾在清晨六點的捷運站,拎著筆電與焦慮,擠進人群裡,把理想和生活一起擠成一團。那時候的她,是所謂的「社會新鮮人」,懷著一腔熱血與光亮,走進了一個她曾以為是「夢幻工作」的地方,國際志工的海外領隊。她說,那是她當年「世界上最想做的工作」,然而,第一天踏進辦公室的她,卻只想逃。
「不是工作錯了,是我開始不明白,這樣活著,為什麼這麼累。」
那年,她26歲。
▎「喜歡,是一種無人能奪走的天賦」
後來,她辭職了。沒有計畫,沒有下一份工作,也沒有豐厚的存款。她只有11萬元,還有一顆誠實到無法再欺瞞自己的心。
11萬塊,活了一年。
「我報稅的時候才發現,那年我只存了11萬。可是我活下來了,而且,我活得比以前快樂。」
她學著自己買菜、煮飯,減掉交通與外食的開銷。沒有通勤、沒有辦公室政治,只有文字與她,一點一滴建立信任。
原本她想當一個身心靈療癒師,但最後她發現,最療癒人的,不是技巧,不是光環,而是真誠的傷口,那些她願意坦白寫下的,關於失戀、原生家庭、壓抑與脆弱的故事。
「喜歡,是一種天賦。」她說。
「因為喜歡,你才會願意去行動、去創造,這是誰也拿不走的能力。」
▎用11萬元換來的,不只是自由
辭職後的日子不總是浪漫。她形容自己像在一間不斷縮小的房間裡,存款像水位一樣慢慢下降,牆壁慢慢逼近,讓人窒息。但她沒有回頭。
「我問自己:你現在回去上班,真的比較快樂嗎?還是只是害怕了?」
那是一場與恐懼共處的修煉。她練習不逃,練習安靜地感受內在的聲音,練習相信時間會帶來答案。
現在的她,一天可能只需要兩小時寫一篇文章,工作就告一段落。她說自己是「時間的大富翁」,不是因為賺得多,而是她終於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生命。
她甚至能夠配合朋友的休假安排,平日下午去看電影、在空曠的公園裡散步。
「我發現,我要的不是成功的光鮮亮麗,而是那個在陽光下走路、心裡有風的自己。」
▎成功,不是他人定義的樣子,而是自己定義的平靜
當然,也有人說她太任性、太理想主義 ?「是不是你家裡有後盾,才這麼敢?」她坦然地說:「我住在家裡,但不跟家裡拿錢。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試著活得誠實一點。」
她不避諱談薪水,也不隱瞞自己的迷惘。她說,這是她對生命的誠實實驗:在沒有安全網的情況下,我是否仍能活出自在?
「我只是把我願意相信的事,拿出來賭一賭。」
這樣的勇氣,從哪裡來?
她說,她的名師,是那個內心不斷追問自己的聲音,是每一次深夜裡,與自己開會的對話。她說,真正的智慧,不在他人身上,而在我們願不願意誠實看見自己的傷口。
▎如果你也想離開現在的生活……
她給出五個溫柔又實際的建議:
1. 了解自己的存款:你能撐多久?安全水位在哪?
2. 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用更少的金錢,活得更簡單。
3. 先在下班時間試水溫:不用一口氣放棄一切。
4. 跟家人坦白溝通:不是徵求同意,而是告知與理解。
5. 勇敢發出訊號:讓身邊的人知道你準備好轉變,也許機會就會找上門。
她的書,叫做《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但我想,她其實說的更深。
是「有一種生活,叫真實」。有一種勇敢,是你終於選擇,做回你自己 !
🎧【收聽南希不設限的完整專訪 Podcast】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