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感性」(대만감성),這雖是源於韓國人觀點的網路詞彙,卻冷不防在我內心激起陣陣漣漪。
也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的那些歲月,早已悄悄在我的心裡種下了無數小小的「感性」,而如今,當上媽媽的我,更想和孩子分享,那些屬於我記憶中的「台灣感性」。
對我而言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感性」,非中西區莫屬
迷宮般的小巷弄,在路燈的光照下,泛著一種特殊的暖黃色調。說起台灣感性,最先浮現在我腦海的,始終是台南的中西區。密集的小吃、剉冰與琳瑯滿目的攤販,總讓人目不暇給、也心生眷戀。
我對中西區的記憶,始於阿嬤的家。
那棟老宅位於靠近中正路與海安路一帶,確切位置早已模糊,只依稀記得爸爸媽媽總是從中正路鑽入巷弄,七轉八繞後才會抵達。
小時候的我並不喜歡那段路。巷子裡的味道總讓人皺眉,而廢棄屋宅中時隱時現的野貓眼瞳,更讓我感到膽顫心驚。
當然,在老家那棟小小屋宅中,跟堂兄弟姊妹嬉戲的回憶還是美好的,記得要上到二樓的木板樓梯非常陡峭,我們為了不摔跤,總是貼著樓梯貼得緊緊的。
因為「海安路地下街」計畫,阿嬤家遭到拆除,年紀尚小的我當時沒有特別感覺,只覺得搬家後的阿嬤家變大變新了,似乎也沒什麼不好。(可笑的是整個地下街計畫最後還失敗了!)
直到多年後的今天,我才為當時未能牢牢記住那棟老宅的模樣感到遺憾。腦海中,只留下屋內某些角落的片段印象,對於外觀,卻幾乎毫無記憶。
景致雖變,氛圍猶存
由於工作和家庭關係,我早已不住在台南。近來剛好有個機會帶著女兒重遊台南中西區,竟意外感受到,那留存在記憶中的特別氛圍,仍然用不同形式,保留在原本的地方。
曾經的二輪電影院不在了,但賣著包包的路邊攤竟然還出現在同個區域。即便各種新式商店、餐廳林立,但熟悉的裕成水果行、阿瑞意麵仍屹立不搖。
傍晚時分,我們走進保安路,就會看到更多記憶中的熟悉店家,豬心冬粉、浮水魚羹、蝦仁飯、香腸熟肉、米糕,想吃什麼應有盡有。
為了把我心中最愛的滋味介紹給女兒,我選擇了最熱門的「阿明豬心冬粉」。排了好一段時間,終於等到牆邊的一張小桌,一家三口擠在小桌前,戰戰兢兢地等著豬心冬粉上桌,女兒滿臉狐疑,從來沒吃過的她無法明白,為什麼食客們要苦苦等待,只為求得小店中的一個位置。
終於,苦等的豬心冬粉上桌了!女兒嚐了一口,瞪大眼睛驚呼:「也太好吃了吧!」那一刻,媽媽我在心中大大畫上一個勝利的「V」。
孩子,這就對了。這,就是一種「台灣感性」,即使環境不是最佳,沒有一點裝潢,甚至跟外頭的空氣緊密連結,但那數十年不曾改變的火候與手藝,卻能造就口感上的絕對完美。
而對媽媽我而言,也衷心感謝老天爺讓這些小吃攤的「頭家」們身體安康。即使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了痕跡,卻沒讓那熟悉的味道有所改變。那一口熟悉,也彌補了我對老宅輪廓已模糊不清的遺憾與失落。
飯後,我們漫步至神農街。
女兒穿梭在老屋改造的文創商店中,細細閱讀店家牆上的歷史介紹;一旁,一群年輕遊客在巷弄間開心拍照留念。
他們的台南印象,或許與我截然不同。但我相信,那屬於每個人、卻又各不相同的「台灣感性」,終將以各自的形式,被記住、被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