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裡,都有一部宮崎駿電影。
近來,有多部宮崎駿的經典動畫電影陸續重新上映,歷久彌新的故事、畫面和音樂,即使跟其它強檔電影擺在一起,也毫不遜色。
宮崎駿的電影有種特殊的魔力,不管是孩子、青少年還是大人,每個人都可能被不同的地方吸引。如果問一百個人為什麼喜歡宮崎駿,也許真會得到一百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從我的童年到女兒的童年 宮崎駿電影一直都在
小時候我接觸的第一部宮崎駿電影是《龍貓》,當時家裡有這部電影的錄影帶,所以我重看了無數次。一開始,我單純喜歡龍貓可愛的形象,尤其喜歡背著布包的龍貓在主角家旁邊跑來跑去的片段。
但後來隨著一次次的重看,我開始好奇,為什麼小梅的姊姊那麼小就得準備早餐?小梅的媽媽又為什麼住院呢?
印象最深刻的情緒轉變,是對於小梅角色的同理隨著年紀而改變。小時候的我並不喜歡小梅,覺得她是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但隨著年紀慢慢增長,我發現自己開始對小梅的心情產生好奇,試著理解小梅的恐懼與孤單。
女兒小時候不像我那麼喜歡《龍貓》,她最喜歡重看的宮崎駿電影是《崖上的波妞》。波妞的形象雖然像個小孩,但她力量強大,甚至還能掙脫父親的束縛,去走自己想走的道路。這樣的角色對當時總是不希望被當成小孩的女兒來說,極具吸引力。
小時候,我透過《龍貓》學會了理解與同理;女兒則在波妞身上找到了勇氣與力量。
對我而言,宮崎駿電影的角色層次豐富,即使角色都是女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面貌和世界觀。正因為這樣的多樣性,每個孩子都能在這些故事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視角——去感受角色的心情,找到生活的答案,或是讓幻想力盡情奔馳。
宮崎駿的電影中,不只是單純的黑白兩面。
留白的故事,打開孩子的思考空間
一般給孩子看的卡通故事,多是偏向黑白兩面的敘事方式,是非對錯很清晰。當然,這樣的敘事方式沒有不好,簡單直接,也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故事。
但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多半沒有單純的黑白兩面。就像《魔法公主》裡的黑帽大人,她雖然站在女主角的對立面,但觀眾很難簡單地將她視為「壞人」。因為她也有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
這樣豐富而複雜的故事,能讓孩子的思考空間更大,也讓他們更早認識這個世界並不總是非黑即白。
如果孩子願意,不妨也可以在不同年齡時期,重看同一部宮崎駿電影,相信會有不同的收穫。
從《崖上的波妞》到《紅豬》,女兒的最愛改變了
最近,我又跟女兒聊到,「最喜歡的宮崎駿電影是哪一部?」令人訝異的是,女兒的答案竟然是《紅豬》!
女兒覺得,她很喜歡《紅豬》的結局,雖然結局是開放式,但她深信男主角波魯克肯定回到了吉娜的身邊,對女兒來說,那種不說明白的結局,反而讓人感到更加溫暖。
對於女兒的答案,身為媽媽的我真是強烈感受到歲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改變。同時也覺得,討論宮崎駿的電影,真是有趣又有意義的親子話題。
下次,再過幾年,我想再問一次我自己和女兒,「現在,喜歡哪一部宮崎駿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