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了一輩子的話,就是人生最美的詩。
吳愛純,一名濟州島的文學少女,70歲時回想自己的一生:少年喪母,青年喪子,晚年喪夫,吃足了生命帶給她的苦頭;不過,少年遇夫,青年得子,晚年和樂,也嘗盡人生的甜頭。柑橘一樣酸甜的人生,都化為文學少女用生命寫下的詩篇,是那片黃金花海,是那次狂暴的颱風,是那湛藍無邊的大海。

有媽媽可以呼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酸也哭,甜也哭,因為橘子汁滴進了我們的眼睛
生命的春天與冬天總是變幻無常,所以我們、愛純與寬植總是哭得不停,從啼哭到哭喪,16集的時間必須加上喘息的空間,才能接著往下看。人一生總是受盡不公平的傷害,因為你是無依無靠的孤兒,所以你不能吃黃魚;因為你是窮人,所以多了9票沒意義。偏見與標籤每次都在我們理解前就選擇傷害我們,即使是再堅強的鋼鐵心也會有破碎的一天。而這樣最惡毒的傷害,在癒合與腐爛間跳躍,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這樣的悲傷,豈不能看一次,落一次淚。
當有人為了我們的委屈伸張正義,即使是大吼大叫的怪物,也是我們心中的神。一名母親可以自比為一頭耕田的牛,但捨不得女兒被關在廚房一輩子;一名男孩可以娶不到心儀的女孩,但捨不得女孩被家人當成一文不值的人。曾經受人愛惜的我們,會因為知道這樣的反抗得來不易而哭;不曾得到他人愛惜的我們,也會因渴望受人庇護而哭。
感同身受的苦痛與救贖,得怪罪編劇將橘子汁滴進我們的眼,才會哇哇大哭。

若是可以,我們都希望有人替我們出頭
是幻想,還是希望
有人認為電視劇還是美化了生活,不可能出現「梁寬植」這樣的好丈夫,不可能有不計較的房東,不可能會有一個女明星替自己宣傳。不過正是因為這些「不可能」,才需要看這部電視劇對吧?看電視劇本來就不是為了利益、為了改變過去、為了有「意義」,就僅僅是為了「感同身受」4個字,撫平在現實中遇見的傷口,並且得到再次站起來的勇氣。
另一個令人詬病的是「鼓吹犧牲的父母、愧疚的孩子」,這一個亞洲病。因為金明、銀明最後都有一番成就,因為愛純、寬植最後家庭和樂,所以這樣的犧牲與愧疚看似熬出頭,但若是兩姊弟一生庸庸碌碌呢?要是餐廳生意做不起來呢?依照亞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幻想,現實中的大多數人註定背負破碎的親子關係,因為「不成功」。
西式教育百年過去了,這樣的文化思想依舊深扎在每一個亞洲人的內心,站在西方人的角度,這樣的親子關係確實是非常病態的,然而,這似乎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東方教育使得我們擁有親密的人際關係,西方教育又教會我們必須遵循自己,該如何選擇只有自己知道。
總之,你怎麼看待劇中的角色,其實是反映你的人生問題,而這一切並沒有標準答案。

父母的愛總是厚重的
폭싹 속았수다—致光禮女士
這部電視劇,我最喜歡第一集的光禮女士,因為這是一個純粹充滿愛的角色。
光禮就是每個人心目中的「媽媽」:辛苦工作到過勞、為了自己的利益像個流氓、愛孩子卻要裝作冷淡、憤怒孩子受到的不平等、為了孩子能委曲求全,她只希望女兒能獲得全世界最好的東西。
你說她完全沒有半點望女成鳳?也不一定。但她只希望女兒每天給她100韓元(大約2元台幣),這樣一個微小的回報,更像是對女兒獲獎的驕傲。編劇很巧妙將光禮的壽命定在29歲,當犧牲與愧疚還未成形時,遺留下的只有純粹對女兒的愛。
光禮這個角色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她不像電視劇中的角色,更像是你的媽媽,是真實存在的。她並沒有任何主角光環,她所經歷的痛苦與不公都是你媽媽曾遇過的。你說她的思想過於前衛,不太像是那年代的人有的觀念,但或許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前衛」的想法,她只是不想自己的女兒經歷與自己一樣的人生,僅此而已。
光禮就是一篇用人生寫的詩,簡短又美麗。

看到她的臉就忍不住淚眼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