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無聊的午後。
我百無聊賴地滑著臉書,
看到設計師朋友分享了一部紀錄片:
《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
老實說,我從來沒對這種主題感興趣,
但也許是因為那段日子實在太空了,
我就點開來看看。
畫面中,
兩位男主角從奢華消費走向極簡生活,
拋下大半財物、重整人生。
我邊看邊皺眉,心想:
「丟東西會讓人快樂?別鬧了吧,
我那些收藏可是花了不少錢買來的耶……」
但就在影片播到一半時,
我轉頭望向自己的辦公室。
滿滿的櫃子、公仔、畫作、潮流收藏、限量物品,
這些年陸陸續續買下的「夢想清單」,
早就擠滿了每個角落。
突然之間,
我不是那麼確定自己為什麼還需要這麼多了。
是想要,還是害怕沒有?
創業多年來,我一直在追。
沒時間休息、沒安全感,也沒餘裕慢下來。
只要一有賺錢,
就開始報復性地買,
買朋友有的、從前買不起的、
夢想中以為擁有就會快樂的。
但那天看完紀錄片,
我腦海裡卻浮出一個聲音:「丟了吧?」
我嚇了一跳,但也開始猶豫:
如果真的試試看呢?
我沒有照著片中把東西全裝箱那麼激烈,
而是從我比較有把握的開始。
我先挑選那些還有市場價值的收藏,
用一折的價格在社群平台上賣出,
有些打包成組節省寄件麻煩。
接著,
把沒什麼價值但保存良好的東西捐出去。
最後,
才是那些真的該告別的雜物。
我原本以為會不捨,
結果意外地輕鬆。
幾個小時後,
辦公室的空間竟然第一次有了呼吸感。
最終,我只留下兩樣東西:
一把全球限量 50 把的吉他,
以及一幅台灣獨立藝術家的畫作。
其他的,全都離開了。
我到底在堆什麼?
在清理的過程中,我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要買這麼多一模一樣的東西?」
沒拆封的公仔、從沒用過的包包、
疊到快倒的紙袋與空盒子。
那些東西不是陪我生活,
而是填補空虛。
更糟的是,
它們也佔據了我原本可以思考與呼吸的空間。
清掉這些之後,我才發現,
真正沉重的,不是物品,
是我內心那股一直想證明自己夠好的慌張感。
極簡,並不只是丟掉「東西」這麼簡單,
它更像是一次次對自己提出提問:
「這真的是你想留下的嗎?」
下一步,我想試著把極簡用在更多地方
這只是開始。
在實驗過第一輪物品整理後,
我突然對「少一點會怎樣?」
這件事產生了極大的好奇。
我開始思考,
能不能也把這種極簡思維,
放進我經營的洗鞋店?
能不能應用在服務流程、採購方式,
甚至客人看見店面的第一印象裡?
下一篇,
我會繼續記錄我如何在店裡實踐極簡,
以及這樣做之後,生意反而變得更順、更輕盈。
🖋留白練習 #1
試著拍一張你生活中最亂的角落,
問問自己:
「我真的需要這裡的每樣東西嗎?」
答案不急著給,
但可以先從「看見」開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也歡迎追蹤這個專題。
我會持續更新這段從生活到創業的極簡練習,
記錄每一次放下、
每一次留白所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