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與<之前的我們>有何相似點?
不只是三段式劇情、而是四段?
時間與空間定錨了他們的感情
如何理解「遺憾是可以的」
<迷望 미망, 2023>的電影文宣寫著:當<後來的我們>遇上<愛在>三部曲。然而,比起劉若英首部執導、帶有文藝腔的愛情通俗劇<後來的我們 Us And Them, 2018>*,<迷望>在氣質上更貼近<之前的我們 Past Lives, 2023>-後者呈現人與人之間不可說的冥冥牽繫,正如本片男女主角生命中幾次深刻的相遇,並非約定好的,卻始終珍而重之地放在心上。至於提及<愛在>三部曲,則直接對標其分段的形式與大量對白的敘事方式;不過<迷望>的開放性與可能性,更靠近<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5>和<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04>,至於做為該系列「不得不」交代的終局-<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 2013>,實際上和<迷望>在「曖昧」注入「光明」的意圖沒有多大交集。
所謂的「曖昧與光明」,具體展現在以片名多義性發展出的「四段式」標題上(是四段,並沒寫錯):(1)迷妄:困惑而不知所措(2)未忘:想忘也無法忘記(3)彌望:遙望更寬闊的遠方,這三個標題是心境的進程,從迷到望,也呼應最終選定的台灣譯名。但別忘記,還得算上片尾的(4)微望:微小的期望-該段沒有實際劇情,而是續接片尾的跑馬字幕,但鏡頭隨著公車不斷前行,帶出「未完待續」的味道,任憑觀眾腦補那些鏡頭之外的角色故事,是否又會在不期然中蔓生新的章節。
這種晦澀幽微、無以名狀的希冀,巧妙型塑出身在茫茫命運之中的人,或許能藉著無形的情感羈絆,再次相遇的那份溫柔。
相遇的必要條件是此時、此地,在電影裡,它化為經緯:時間與空間。「首爾」這個刻意被標誌的地點,不僅表現出猶如<北非諜影Casablanca, 1942>闡述命運的台詞:「全世界有那麼多的城鎮、那麼多的咖啡館,妳卻偏偏走進了我的這一家。」也藉由首爾象徵性的事物,具體化隱性的時間線索,呈現男女主角的關係與變化,比方那預告要拆而未拆的李舜臣將軍像、正起高樓的建築工地與幽暗小巷的對比,以及即將歇業的電影院:雕像代表的歷史文化,也可能因著沒有考據的說詞而被改寫了「過去」;持續迭代、不斷演化的城市風景,從來沒有一個完整的樣貌;就算是人類創作結晶的影像紀錄,也可能再也招喚不了它的觀眾。所有的「不在」與「不再」固然令人感傷,但也誠如擔任電影解說員的女主角所言:想到我們和幾百年前的人走過一樣的路會有種奇妙的感覺,那是用精緻、細膩的心靈,再次將物理性的轉變化為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主觀體會。
那一刻,將「我」在時間與空間中定錨,也藉此放大與人擦身而過的份量。
「如果我們同時移動,可能會錯過,怎麼不在這裡等我就好?」男主角對著現任女友如是說。然而對(他與女主角的)人生而言,不存在著為誰等待,總得為了自己前行。不同於地鐵或公車只能依循著被規定的道路,而那也賦予隨機的交會某種命定與詩意。
在「迷妄」裡,男女主角偶然重逢,她在巷口抽煙,那條夾在高樓之間的縫隙,像是城市裡喘息的一道罅隙。很久很久以前有句中國網路流行語如是說:「哥抽的不是煙,哥抽的是寂寞」,若擺放在此,「寂寞」反倒成了一個過重的詞,但類似地,都是把「呼吸」這項生存必然,透過煙霧的吐納給具體化了。
這段情節中的細膩之處,在於男主角目送女主角離開後,走回剛剛的巷子,重新抽起了戒菸後的第一根煙,但在接到現任女友的電話後,他將剛買的打火機、那包只抽了一根的香煙,隨手擱在了街角。那是一種明確的「錯過」感,僅僅是溫習彼此的曾經,輕輕拾起、再輕輕放下的慎重,使這一時的重逢,化為「之前的我們」的總和。
在「未忘」裡,男主角並未出現,但當女主角與合作夥伴再度聊到李舜臣雕像時,觀眾與女主角同時「感應」到同一段回憶,在那裡,男主角鮮明地存在著,也說明了生命的交會並不只是那一剎那,情感與記憶足以打破物理法則。
此外,在這段以各種可能假設,直探感情邊界的談話裡,也描繪了現代女性不同的情感態度-或許更是看待人生根本性的不同:女人,能不再以情感作為最終的滿足。那種清醒與靈敏,體現在女主角與對方走到地鐵站,明明可以再走一段,她卻主動停下腳步;某種的知止,或能藉此看清此時內心的波瀾所為何來,同時下一段故事暗示的兩人進展,也使得此刻有了稍停的餘韻。
<彌望>則又再事隔多年,男女主角因著共同舊識的葬禮而相聚。男主角些微地悻悻然,可能源於在那次街頭巧遇後,女主角再無音訊,只是,自己也從來沒有聯絡的理由,此刻,居然因為摯友的離去而讓兩人再次見面;後輩的那句:「幸運托亡者之福,久別的才能見上一面」,恐怕也是戳穿了男主角的心事,但這種「幸福感」可以這樣輕易說出口嗎?這樣的重逢,又該以怎樣的心境對待?
而在這段中,最動人的是男女主角回到往昔常去的小酒吧,彷彿即使一切倏忽變化,仍有一方不曾被時空淘汰,像是心頭永遠為對方保留的那個角落。男主角為女主角目前的感情困境獻上真誠的建議,再次送走離開的女主角後,他才好像感應到早先她察覺的雨滴。那些未明的事物,成為了獨屬於彼此的共同體會,比一時的彼此擁有,更加雋永。
在前兩段故事裡,都有著忽雨乍晴的設定。天氣,象徵著變化,象徵著人力也無以違逆的自然;而那樣的「遇」,只要談得上,便陪對方走這一段,並肩走著的人們,各自撐起傘來,在看似摩肩擦踵的世界裡,為狀似親近的人們圈出了最低限度的人我距離。
<迷望>是一部難以言說的電影,該說的,大量對白已然說盡,不該說的,也像那將下而未下的雨滴,懸在某個時刻,等待將誰醍醐灌頂。
導演金太陽在映後提到:「愛情沒有固定的形式,在不對的時間遇見的兩個人,就算有心,也可能為了體貼對方而不表......並不是只有情侶或夫妻,才是愛情的形式。」我們以為的遺憾,未必真如字面那樣哀愁,也可能,那正是讓愛情被深刻記憶的最好模樣。
像是<微望>那樣,給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畢竟始終,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抵達某個結局,而是為了「希望」而活。
*還是文宣寫錯了呢?就算沒錯,也希望創作者或片商別再取這麼容易混淆的片名了吧
同場加映:
遺憾是可以的<之前的我們>:看吧,當時這部的標題和<迷望>這麼搭
愛,能否沒有遺憾<往日情懷>:是否在愛情裡對「遺憾」總是執迷?
愛情,徒有虛名<北非諜影>:這麼大的地球都還能與你重逢
將愛進行到底<超時空愛殺>:在時空中總是遇見你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索拉里斯星>:思念,比上了太空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