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觀風轉形」是破局之起勢,那麼「定形築基」便是成局之關鍵。場館之事,止於回應民意,尚為應對之術;能將民意化為設計之基,方為築實之道。
懷德施展《破空凝實陣》第三式:「定形築基」。此式講究「形未可築,基先定心;設計非圖,實為共識之鑄」。說明會結束後,他並未急於收兵歸營,反而再推一局。原來,員外在加碼捐贈時,曾以一句話點醒他:「這不是給政府用的館,是給所有人用的館。」一語驚心,懷德思索良久,遂啟動「全民共築計畫」,主動加入「共融式遊具」作為設計轉向核心。共融遊具,非為一般鞦韆、溜滑梯,而是必須納入輪椅通行坡道、身障友善座椅、感官刺激區、安靜角落等多元需求,設計不只需巧思,更需深度理解差異,並牽涉特教、幼兒、建管等多堂口協力。
是以此式首重一環:「納異合流」。懷德邀集各堂口專員、社福團體、親職協會代表、特教教師與建築師同席討論,召開「設計諮詢整合會」,不設首席、不問職等,人人皆可發言,發言皆要記錄。當日座談雖長達六小時,卻句句為實、字字入心。最後由一名身障孩子的母親總結:「不要只說我們能不能進去,要想我們進去後能不能留下來。」此語一出,設計團隊重新起稿。懷德特設「使用者設計回饋期」,將設計圖轉為模擬動畫,設展三日,開放民眾現場模擬操作、填寫問卷回饋。特幼堂、體健堂輪番駐點解說,一時之間,設計不再只是圖紙,而是成為共議的修練場。同時,他推動設立「共融設計協調機制」,以特幼堂為功能主體諮詢單位,並邀請學界專家提供意見。此舉前所未有,懷德心知:「若不在設計時整合,到施工時必為死結。」
而最巧妙者,是他並未將「共融」僅視為特殊對象所需,而視為「全人場館設計」的核心理念。於是館內設計順勢延展出:長者體健步道——連結遊憩區與觀景區,減少高低差;親子互動區——設於主設施旁,不影響主活動、亦能親近參與;靜謐休息角——考量自閉、過敏與焦慮兒童所需,設半包圍式小屋數間。
整體設計修正完畢後,他未即刻定稿,而是再次邀集建築師與各專責代表共議,設「定稿審查座談」,讓意見再循環一次,確認非形式性聽取,而是真實納入。
那日傍晚,曾在第一場說明會中表達反對的團體代表默默走近懷德,只道一句:「如果這真能照設計落實,我會帶孩子來剪綵。」懷德未言,只拱手為謝。
那夜,他於筆記記道:「設計非為畫圖,而為習心;場館之形,從非出自設計師之手,而成於眾人之念。若形不凝於心,何以立於地?」
段師姊閱後,只點首道:「能讓眾聲成形,方為築基之真義。」
自此,該館之設計,不僅為設施之創新,更成為青玄府推動共融空間、跨堂設計協作的首例。此一式,亦令《破空凝實陣》真正由虛入實,築定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