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情緒權威媽媽,正在學著用人類圖陪伴寶寶、陪伴自己。這裡記錄育兒路上的混亂、覺察與愛,也提醒我:媽媽不是完美,而是真實。
從全家的人類圖設計出發的育兒視角
我確實被兩位薦骨權威的大小男士們包圍:一位是我的先生熊貓,另一個是我兒子大吉。
在我學習人類圖後,我對「薦骨回應」這件事有一些理論上的理解,因為我自己是情緒權威,即便我的薦骨中心有定義,但我真正做決定的中心仍然不在薦骨。
而我觀察我先生薦骨權威的運作時(對!就是那種觀察小動物的觀察),對於他的運作有好奇,我也會詢問他的看法,很感謝熊貓君很願意跟我分享討論,讓我有更多的理解。
但當寶寶出生後,他還不會說話、也不會用文字表達,我原以為,要等到孩子大一點,我才可能觀察到他的回應訊號。沒想到,從很早開始,我就「聽見」了他的薦骨。
大吉常常發出聲音,有時是一小段旋律,有時是一串我聽不懂的語音片段。而那片段確實是一句完整的話,我好像可以猜得出他想表達什麼,我總覺得他的薦骨正在跟我對話,這跟我先生那種安靜、穩定、不多話的薦骨能量很不同。
育兒觀念多元,當資訊過多時,空白腦袋的我升起了無限焦慮
孩子一出生,整個世界都湧來教我「怎麼當媽媽」。
線上課程、網紅、育兒社群、地方媽媽流動的資訊量對我而言的一夕間爆炸,甚至搭捷運、在公園散步,都熱心的民眾會主動提供建議,有些甚至語氣強烈又絕對,比如:
- 「4個月一定要開始吃副食品,不然之後會過敏又挑食」
- 「滿月就要訓練睡過夜,人家我小孩滿月就可以自己一覺到天亮」
- 「你小孩穿太少了啦,給他蓋好被子!」但他明明熱疹都長出來了。
在這樣資訊爆炸的大環境裡,又不斷的有人接地氣的提醒我,我一度很焦慮、手忙腳亂。
我的大腦不斷在找答案、試著「做對」跟「想給孩子最好的」,即便知道「快樂媽媽才有快樂小孩」,因為害怕蝴蝶效應之後,不知道吉的未來會成為怎麼樣,而這份沉重的恐懼,只是讓我更迷失自己。
回到我們的各自設計,聽見孩子身體的聲音
我看過一個影片:你知道帶小孩的一個小時,大約等於一般人的七年。
看完那個影片,每天都在焦頭爛額中度過的我,居然笑了出來,我其實怕的不是忙碌,怕的是沒有方向的瞎忙。
就在育兒之旅的某天,我突然有個醒覺,我體驗到:任何我要做的事,都必須依循我的設計、回到我的權威跟策略,而我的孩子,他也有他自己的設計,我信任我的權威,我也可以信任他的。
是啊!我曾經學過的這些,過去一直不斷練習的回到權威策略,決定生活的大小事(但多半是大事啦!)怎麼生了孩子全忘了呢?
回想到我有我的權威策略,那是我可以全然依靠可信任的部分,我突然感到放鬆、穩定,也期待…
不過事後想想這也挺合理的啦!這就是媽媽心與媽媽的修練——從出生那一刻就得練習信任與祝福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場鍛鍊心臟的過程。
那天起,我開始練習問大吉 Yes or No 的問題。不只是問他「你為什麼哭?你怎麼了?」而是問:
- 你要喝ㄋㄟㄋㄟ嗎?
- 你需要媽媽抱抱嗎?
- 你想要媽媽念故事嗎?
- 媽媽幫你換布布好嗎?
有時候他會輕輕的發出「嗯~」的聲音,有時身體就自動的有動作,或他的眼神會堅定而閃亮,與此同時我就能明白,他對此有回應。
當他不想要時,他也會發出「哼~」的聲音,會撇頭、翻身,如果我硬要餵他、不尊重他的回應,他會馬上抗拒,甚至開始尖叫崩潰。
我逐漸發現:他的薦骨在幫他做決定,我只要學會等待與觀察。
特別是導入副食品的過程讓我學很多,一開始我也按照建議,從四個月嘗試讓他吃,想把握試敏期,而看著友人或網紅的影片,都覺得其他小孩副食品開始就吃得很好,就又開始陷入腦袋的比較。
但說實在的他也確實吃得不錯,只是比較之下永遠沒有達標的一天,掉進比較的兔子洞我的大腦很緊張。看著網紅分享的每日手指食物餐盤,就更引發我怕錯過黃金期,怕他發展不佳。
在吉 7 個月的時候,我放下我腦中非自己的期待與焦慮,改問他:
- 你要吃副食品嗎?
- 要吃這個南瓜泥嗎?
- 要不要試試看櫛瓜瓜?
有時我會把湯匙放到鼻子前面讓他感受一下再問他,有時候我也會把食物放在桌上,等待他的回應,等待他準備好的那一刻。
有時候湯匙餵他吃很多,也有時候他會自己抓來吃,有時只是玩玩食物,捏捏食物們然後放下,我都接納他的反應。
我開始信任,他有屬於自己的一顆小馬達,能推動他做對他正確的決定。
- 你準備好要吃副食品了嗎?
- 你準備好要吃更多食物了嗎?
現在他滿 10 個月了,我發現他對上面兩個問題有回應了,他越來越有自己的節奏,也越來越願意合作吃飯。
他的聲音不只可愛,更是一種「動力的展現」。
他的回應象徵了一個開放,我每天還是會準備好奶、副食品、他喜歡的米餅……剩下的就積極地等待,等待他的薦骨能量與吸引來的事物對頻,讓這一切都發生運轉起來。
真實地在場,是媽媽最重要的修練
每一次育兒焦慮,都是一個提醒。
提醒我自己回到身體、回到我的權威跟策略。
孩子不需要我完美,而是需要我「真實而穩定地在場」。
現在吉發出非語言的聲音「嗯~」,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覆他,就這樣「嗯嗯啊啊」的一來一往,讓我也跟吉多了一份親密感。
而這些堆疊起來的小日子,這也大概是我想記錄這些育兒過程的原因——
為了提醒自己:我是媽媽,但我也還是我。
#薦骨寶寶的日常
#媽媽的策略與權威
#人類圖育兒筆記
#媽媽也是自己
#和寶寶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