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跑去了台北當代藝術館。雖然我是個理工背景的人,但其實我一直很喜歡藝術這種天馬行空的創作形式。理工的世界講究邏輯、推理、因果與證據,但藝術卻是一種跳脫線性思考的表達,需要想像、直覺,甚至故意的荒謬。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能夠打破我們慣有的認知框架,帶來新的觀點與省思。
這次的展覽同時有兩個主題:「安全室」與「環世界日」,各自都很有意思,也在某些層面上形成對照。
安全室:當災難成為藝術素材
「安全室」聚焦在災難的各種面向,不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錯誤,展覽試圖解構「安全」的邊界,探討人類如何建立保護機制,又如何在這些災難中產生無力感與想像。在這個展覽中,你會看到從不同層面的災難所集結出的經驗進行預示,這些作品不僅是對現代社會的不安寫照,進一步探討災難後的治理與個人應對的方式,以及相異質地的災變所輻射出的另類關係。
環世界日:跳脫人類視角的感官探索
而「環世界日」則是一場感官的翻轉旅程。它試圖讓觀眾以非人類的方式去體驗世界,站在動物的視角重新理解這個宇宙。
展覽中提到,人類的視覺只能看見 380 到 700 奈米波長的光,但響尾蛇能看見紅外線,蜜蜂則看見紫外光;人耳只能聽見 20Hz 到 20kHz 的聲音,但蝙蝠能聽見更高頻率的聲音。這些數據不只是科學事實,也讓我們明白,我們所知的世界,其實只是「人類版本」的一小部分。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作品是《可愛動物主義》。這件作品把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一些動物,用類似「幼體化」的手法重新演繹,將牠們製作成可愛的卡通形象,展示在育嬰室場景中。這種對比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反差感,也讓人重新思考:我們是因為「可愛」而在意生命?還是應該因為「生命」本身而珍惜存在?
我與創作:從“麻吉咪咪”到“厭世小蟻”
這讓我聯想到自己之前的創作。當初想設計一些 LINE 貼圖角色,也正是從「可愛動物」的概念出發。“麻吉咪咪”是一隻忙碌的貓,就像人一樣,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掙扎著,每天都有開心與厭世的情緒。而牠的朋友,“厭世小蟻”,則是對工作極度無感的小螞蟻—原本螞蟻在人類印象中是勤奮與努力的象徵,但當一隻螞蟻也開始厭世,那種荒謬反而成為最醒目的象徵。
我一直相信,創作不一定能帶來財富,但若能讓觀者產生共鳴與反思,那就是一件好作品。尤其在這個什麼都講求KPI、績效、報表的時代,藝術的價值,不是用數據可以衡量的。
人的價值,不只在效率
我常想,正因為人類擁有情感、記憶、直覺,才讓我們與AI或機器有所不同。我們能創作出毫無意義卻深具情感的藝術品,我們會因為一幅畫、一首歌、一段回憶而落淚,而這些,都不是AI演算法可以真正理解的。
理性讓我們能生存,而感性才讓我們「活著」。也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它提醒我們:你是個人,而不是一部機器。
結語:用藝術,重新認識自己
這趟參展之旅,讓我重新感受到藝術的價值,不只是觀賞,更是思考與療癒的過程。生活中,我們太常為了效率、成果與績效而活,忘了偶爾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正想活成什麼樣子?
藝術無法給你標準答案,但它可以打開你思考的門。而那些沒有KPI、沒有財報價值、卻讓你有感而發的時刻,往往才是最值得收藏的生命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