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著親人去看醫生,治療其長期的憂鬱症。親人常說「自己開心不起來」,我完全能理解,那不是情緒不好,而是一種病。那種只會想到痛苦、不想活下去的念頭,實在令人心疼。經歷了多次復發,我已學會不再以邏輯去說服他,而是靜靜地陪伴。
然而,也不得不承認,其實我自己最近也很少真正開心。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大事,而是日子就這樣平淡地過,每天雖然沒什麼壓力,但也感受不到明確的期待或喜悅。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年紀大了,快樂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難了?」
曾經快樂的事,如今也提不起勁
早上看完醫生後,我刻意安排一些「以前認為會讓自己快樂」的事,像是在網路上找人一起打羽毛球,流汗排解家庭中的沉重氣氛;晚上又跑去樂華夜市,吃了一份年輕時最愛的可麗餅。但奇怪的是,那些當年覺得開心的小確幸,現在竟然一點感動都沒有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以前很熱愛打電動、追新科技。曾經為了最新的遊戲主機、手機、相機累積金錢,追求最新資訊,並且購買。但現在即便聽到Switch 2快出了、新一代AI PC也將面市,我卻提不起絲毫興趣。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心裡沒了「想要」的感覺。

是不是生病了?還是只是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我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也陷入輕度憂鬱,但我冷靜想了想,或許不是病,而是「對世界的新鮮感」正在逐漸消退。當我們年長後,越來越理解生活的邏輯與本質,越來越難對事物感到驚喜,這種麻木也許就是成熟的一種表現。
以前總埋怨沒時間做想做的事,現在自由了,卻發現並不如想像中快樂。人生並不總能一一兌現我們的幻想,甚至連「願望」本身都會悄悄改變。
快樂,從來就不是長期擁有的結果
很多人會說,「要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但我現在認為,快樂並不等於天天笑,也不是靠刺激自己買東西、玩樂就能堆出來的情緒。
其實,快樂很多時候是來自短暫的對比—因為沒時間,所以那一刻的自由珍貴;因為壓力大,所以放鬆時才感受到幸福。當這些「反差」消失,快樂也就變得稀薄了。
所以也許,我們該調整目標,不再追求無止盡的快樂,而是追求一種穩定、平和、能好好生活的狀態。
財富自由後,仍要學會與「空虛」共處
我一直提倡財富自由,但今天更清楚地意識到:自由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少了工作的壓力,也少了目標感;少了強迫性的消費,也可能讓我們與世界失去連結。
但這不是壞事,只是另一種人生階段。很多消費其實並不真的帶來快樂,不買東西反而輕鬆。但我也不主張走向極端禁慾—偶爾放縱自己、買點小東西、做點無意義的事,也是種對自己的寬容。唯有接納自己的性情,我們才能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找到平衡,走出屬於自己的財務與生活節奏。
結語:不求天天快樂,但求心安理得
人生到了某個年紀後,與其追求天天快樂,不如追求心安。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靜靜地陪著家人走過陰霾,適時地為自己安排一場無須期待的小旅行,又或者只是默默記下一筆花費,告訴自己:「今天,我有好好活著。」
快樂不必強求,過好當下,才是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