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時代】你有多久沒被「驚艷」了?不缺內容的年代,從演算法走出來,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怪獸科技公司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每天滑過無數資訊、影片與貼文,你有多久,沒真正感到「驚艷」了?演算法告訴我們「這是你會喜歡的」,我們看似什麼都有,但看完之後,卻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我們活在一個「很個人化」的時代。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可以允許這麼多的人,在同樣的時間點,透過各自的螢幕,經驗到完全一樣的事物。

演算法就是「投其所好」,錯了嗎?每個人共同的流行語言差不多,這樣感覺蠻不錯的吧,有共同點到底有什麼毛病?

平庸當道:內容很多,但壓根沒啟發

歡迎來到扁平時代,一切都很安全、很熟悉、很無聊。在扁平時代裡,人人每天都會面臨到的根本困境,就是每天都差不多,還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平庸最厲害的偽裝,就是它從不讓人覺得有問題,隨時都被超級豐富的內容包圍,但卻沒有任何一樣讓人深受啟發。你可能一直在滑、一直在換,卻沒有留下什麼印象。而且在演算法的文化裡,正確的選擇,就是大多數人已經選擇的東西。

但問題是,就算大家都在流行喝同款飲料,這也不代表它就是你當下最想喝的。

愈沒特色愈能紅:演算法獎勵的是「安全牌」

扁平時代的另個矛盾現象,在於演算法系統會不斷告訴你:你是獨一無二的,就跟其他人「一樣」。這個時代,彷彿有種壓力使得人人都想變得一樣。它好像在對你說:「跟大家一樣就好,熟悉的東西最安全,大家就會把你當成團體的一分子。」

平庸的安全牌,不會讓任何人感受到冒犯或者不悅。愈是沒有特色的東西,就是愈容易受到演算法青睞。在演算法的主宰之下,網路上那些庸常的內容,最容易受到歡迎、也最容易廣泛流傳。

raw-image

有特色的東西能見度愈來愈低,於是自然而然,愈來愈不會有人想要發揮原創性,因為這麼做已經逐漸不敷成本。扁平時代的鐵律,就是如果不能爆紅,下場就是無人聞問。

於是,大眾能夠接受的美學範圍愈來愈狹窄,到最後,只剩下最安全、最平庸的作品會被創作出來。雖然流行的事物總會汰換,但安全、平庸的性質卻是一樣的。

如果這種「庸常化」的現象被推到極致、那可是很恐怖的,因為這跟法西斯主義完全沒區別,大家都跟別人一樣就好。甚至可以說,在扁平時代下,我們將會被迫接受獨裁統治,或者重新回到封建時代,因為我們無權掌控我們生活其中的網路世界,也無從逃脫網路上那變化莫測的潮流。

當快速流行、快速遺忘成為主流

我們當今習慣的美學品味,大多時候已成為科技公司、社群平台操縱演算法下的產物。在演算法的主宰下,庸常之作,無所不在。

這樣的美學生產路徑之所以危險,是因為科技公司、社群平台本質上就是廣告商,以 Google(總公司 Alphabet)為例,廣告收入占總營收的 76%。當科技公司以廣告盈利,其主導的演算法自然不會偏向消費者。

在過去的年代裡,無論再小的決定,每個人都要靠自己去做選擇。誠然,這些決定都會受到社會與經濟力量的影響,但負責做這些決定的人確保了它們具有一定的品質,甚至是安全性。

然而品質與安全性,在不停快速推播各種東西給我們看的網路環境裡,便可能不復存在。這項科技既是由我們所創造,同時也正支配著我們,操縱著我們的注意力和感知世界的能力。為了讓機器能處理這些訊號,它們一定只能用量化而非質性的方式來呈現。所以即便是像音樂品味這樣主觀的事物,也都被轉譯成了數字。

raw-image

演算法推薦是一種過濾機制,篩選出受關注與被忽略的內容,並巧妙地扭曲它們的面貌,就好像 IG 濾鏡那樣,突顯出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同時淡化處理其他面向。它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投餵給更多使用者,如此一來也就讓符合特定趨勢的文化產品得到了更高的流量。會紅的東西馬上就會紅,而不引人注目的東西也會迅速被人遺忘。

扁平時代的文化最終是同質性的,即使其產物並非完全相同,也散發出一種無處不在的相似感。它不斷自我延續,直到令人感到無聊。

演算法從時間排序到推薦排序的必然

要理解扁平時代如何形塑我們的經驗,我們必須先瞭解它形成的脈絡。演算法推薦大行其道的現象是相對晚近才出現的。在早期,像是推特、臉書、IG 等社群平台,它們大致上都是按照貼文發布的時間順序來排列內容的。你加誰好友或追蹤了誰以後,他們的貼文就會依照上傳的時間,一個個呈現在你的眼前。

然而,到了 2010 年代,這些平台個個都成長到擁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用戶,每個使用者也同時跟更多的人產生聯繫,單純照時間順序來排列貼文的話,很快版面上就會塞滿一堆看不完的貼文,況且也不是每一篇貼文都很有趣。如果你沒有在對的時間盯著頁面,很可能就會錯過某篇超級熱門或特別有趣的貼文。

於是這些平台便逐漸提高推薦貼文的出現比例,而不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這些推薦內容甚至可能出自你沒追蹤的帳號、談論著你沒興趣的主題,它們就這樣空降到你的應用程式頁面,只是為了讓你在打開它時有東西可看。

演算法不是為你設計的,「廣告商」才是真正的客戶

演算法也會隨時間改變,透過機器學習不斷精進自己。它們所收集的資料被用來逐步自我改進,以鼓勵更高的參與度;演算法迎合著使用者,使用者也適應了演算法。到了 2010 年代中期,隨著社群媒體與串流服務加倍依賴演算法推薦、演算法開始主導使用者體驗。

像是 Google 會判斷使用者需要什麼訊息,將相關文字從網頁中提取出來,直接放在實際搜尋結果的前面,搜尋頁的最上頭。如今,AI overview 或是未來的 AI mode 會直接「給你答案」,不需要再思考、搜尋、探索。Spotify 也在推薦你「你可能會喜歡」的歌,但這個「你」是誰決定的?是你,還是數據化算出的你?

你有多久沒有被陌生的東西「驚艷」了?

我們先要投入時間,才能深有體會;我們得去經驗陌生的事物,才能領會到真正的驚奇。然而,演算法的運作邏輯,完全與此相反。

在演算法的文化裡,正確的選擇,就是大多數人已經選擇的東西。畢竟,演算法系統的運作之道,靠的就是去收集、去分析數位平台上的使用者們「已經喜歡了什麽樣的東西」。光靠演算法推薦,你幾乎不可能接觸到「初看沒什麽、細究之下才令人大感驚奇」的作品。

亞馬遜書店實體化,編輯選書還有意義嗎?

raw-image

西雅圖史上第一家亞馬遜書店,與其說它像是一家書店,倒不如說它像是一家雜貨店。在那裡,所有的書統統封面朝外,一字排開,擺在貨架上。那種視覺感受,就像在看手機裡的應用程式圖示一樣。此外,每本書的下方都貼有一張數字標籤,讓你可以看到該本書在亞馬遜網站上排名第幾。

這個所謂的書籍排名,並不是由書的內容品質來決定的,而是要看該書在亞馬遜網站上賣出了多少本、收到了多少評論,甚至是讀者買了書之後,平均讀完了多少頁(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 Kindle 就有這個功能,可以追蹤每本電子書被讀者買回去之後,一共讀過了多少)。

書店不再「想像讀者」,只剩流量與排名

亞馬遜書店的空間布局,基本上模仿了亞馬遜網站的版面規畫;所以你在店裡走逛時,經常會看到「熱銷商品」的標牌貼在最顯眼的地方。亞馬遜書店裡的書,不是按照作者或國家來排列的,也不是按照書的類型來排列的。

亞馬遜書店缺乏了一種關於「讀者是誰」的想像力。相較之下,有些書或許不是賣得頂好,但獨立書店還是有可能把它放在顯眼的位置,藉此突顯出某種獨特的理念和風格。

對一家書店來說,透過蹭流量來賺取利潤,始終是難以拒絕的誘惑;但如果過度依賴這一招,久而久之,書店也就難免會喪失掉敏銳的嗅覺,而長此以往,我們恐怕也就會失去對文化的想像力,演變成演算法推薦什麼,我們就看什麼了。

演算法推薦系統不斷在做的,就是把你我都變得不用花力氣和大腦主動思考,對所有內容來者不拒,陷入一種「重量不重質」的狀態。而這正是平台方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因為你在平台上停留愈久,他們靠投放廣告所能賺到的錢也就愈多。

你是讀者,還是演算法的「被支配者」?

這點你可能想說沒差,就給他賺吧,但還有一個重點是你沒有主控權。他會不會哪天終止你喜歡的服務?今天介面又改了,我該怎辦?只要平台介面一個變動,哪天要是某個串流平台關閉了,你的整副收藏品甚至可能會一夜消失。

「收藏」這個行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讓我們可以永久保有一些東西;除非我們主動拋棄,否則誰也不能奪走我們的藏品。猶太思想家班雅明寫道:「『擁有』是人和物件之間最親密的一種關係。並不是說物件藉此在人的身上活了起來,而是相反:人藉此在物件當中活了起來。」

raw-image

但數位平台更動介面時,往往都不會事先知會使用者,也不會替之前的狀態留下任何紀錄。每一次的變更,都徹底抹除了前一代的版本。這些應用程式背後的公司,如今已經徹底掌握了應用程式裡的各項設定,隨時想要更動都可以。

如此不斷變動的使用者介面,無疑將會把我們的文化環境更往單一化的方向推。使用者不僅失去了當初他們接觸到文化產品時的情境,也無法回顧過往,將當初經驗到的記憶記錄下來。使用者唯一能擁有的,就只有網路上瞬息萬變的「當下」與「此刻」而已。

編輯 vs. 演算法,誰來決定你的品味?

在「扁平時代」裡,我們面臨的根本問題是:你願意讓誰來決定你的品味?

是過去那些時尚編輯、美術館策展人、唱片公司高層?還是現在的演算法,像是亞馬遜、Spotify 或 Netflix,根據多數人行為來推薦給你的東西?

這 2 種模式各有盲點。傳統文化菁英固然擁有權力,也經常帶有性別、種族等偏見(畢竟他們多數是白人、男性、來自紐約或好萊塢的上層圈子)。但他們有時也會用自己的判斷,挑選出冷門卻有價值的聲音,推廣不熟悉的新觀點。

反觀今天的演算法,它只會放大大眾的選擇,根據最多人按讚、留言、點開的內容,進一步推薦給更多人。這就像把「大多數人的口味」當成唯一的標準,讓我們愈來愈難接觸到陌生、實驗性、突破性的創作。

以時尚界為例,真正讓時尚成為藝術的,是那些不怕與眾不同、勇於顛覆常規的設計師——他們讓模特兒穿上瘋狂又挑戰審美的衣服,讓人驚訝、甚至一開始覺得「太怪」。但這些特立獨行的東西,在演算法面前是無法出頭的,因為它不符合「大眾的口味」。

人的喜好會變,演算法卻只能回憶過去的你

當然,演算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過去一位時尚設計師可能會被主流媒體忽略,但只要他會操作 IG 演算法,仍有機會在網路上闖出名號。

raw-image

只是這樣的成功背後,仍然得要符合 IG 的品味與平台規則。換句話說,從過去的編輯品味被扼殺,變成現在要迎合演算法的喜好。而 IG 握有的權力,早已遠比傳統的時尚編輯更為龐大;IG 的眼光和視野,恐怕也遠比傳統的時尚編輯更為狹隘。

演算法雖然會猜測你喜歡什麼,但它顯然無法理解一項簡單的事實:人的喜好是會變的

到底哪些觀眾會喜歡、哪些會討厭,這就不是光靠演算法可以估計得到的。在我們的文化品味不斷走向庸常化的此刻,劍走偏鋒的內容,恰好就是最容易被演算法忽視的類型。    

對抗庸常的唯一武器:重新學會選擇

談了這麼多,要演算法改是件不容易的事。就算歐盟已經推出了 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數位服務法》這些看起來很前瞻的法案,很多條文也還在討論階段。Meta 雖然允許歐洲用戶關掉演算法,但美國、亞洲大部分人還是沒有選擇權。

所以問題的重點,也許不在演算法,而是你自己。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其實也從來都不是完整的。這是一輩子的功課。單憑我過去點過的東西、買過的書、看過的影片,AI 能知道的,永遠只是我們已知的那一部分,它永遠無法回答,我們還有什麼可能性

演算法讓我們活得很輕鬆,但也活得很「扁平」。當你習慣不做選擇,最終也就失去了選擇的能力。而如果你接收的,全都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東西,那你又怎麼知道,什麼是你真正喜歡的?

在扁平時代,品味就是你的武器

要對抗這個扁平時代,最溫柔、最有力量的做法,其實就是重新學會選擇。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說:「要成為有品味的人,光是能夠在作品中看到美,並且明白美在哪裡,這都還不夠。你必須要能感受到美,並且被這美所打動。而且,光是不明所以地有感受、被打動,這都不夠:你必須要能分辦各種感受的細微差異才行。」

可見有品味的人,並非只是懂得觀看事物的表面,也不是只懂得稱讚某樣東西「很酷」而已。他們必須感知到自己對它的感受,並且要能分析它究竟好在哪裡,不能只是被動地感受,而是要付出行動。

raw-image

去花時間聽一首歌、收藏一部不紅但有感覺的電影、記下一句曾打動你的話,這些都是你在為自己練習「有品味」,在為你的生活策展。

你不需要成為網紅,不需要流量,也不需要什麼演算法來定義你。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成為自己生活裡的策展人。

在這個什麼都被演算法「推薦」的時代,你願意主動選擇什麼,其實就決定了你會成為誰。

如同哈拉瑞在《連結》提到的,在 AI 可以創造一切內容的未來,人類唯一不會被取代的,是能「活出感受」、「正視情緒」的能力,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用心活在此時此刻的當下。


raw-image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

🔥 社群|怪獸科技公司 IG:怪獸科技公司/商管人文✖️人生職涯

📰 電子報|怪獸雙週快報:1 則熱門時事分析✖️ 2 本人生思考書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33.8K會員
509內容數
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看過這麼多成功的人的例子,聽過這麼多厲害的人他們的分享,有時候自己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呢?《怪獸科技公司》第二季將從科技產業的角度切入,透過跨領域的視野,帶你掌握各種必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心法,一起用科技去思考你的人生。
2025/07/04
十幾年過去,我們已從行動網路走進生成式 AI 時代,破壞式創新更是席捲各行各業——但規則沒有改變:看清當下的局勢、放下過去的成功、轉向未知的未來。本文將透過 4 個關鍵提點,認識這套在混沌中依然管用的生存法則,泰山經濟學。
Thumbnail
2025/07/04
十幾年過去,我們已從行動網路走進生成式 AI 時代,破壞式創新更是席捲各行各業——但規則沒有改變:看清當下的局勢、放下過去的成功、轉向未知的未來。本文將透過 4 個關鍵提點,認識這套在混沌中依然管用的生存法則,泰山經濟學。
Thumbnail
2025/06/27
情緒價值已成為AI與品牌策略的核心。本文帶你理解什麼是情緒價值、AI 與品牌如何透過情緒連結建立信任,深入解析情緒設計的操作邏輯與實例,如何用三大感受與敘事建立顧客長期信任,同時提醒你情緒經營的三大風險。
Thumbnail
2025/06/27
情緒價值已成為AI與品牌策略的核心。本文帶你理解什麼是情緒價值、AI 與品牌如何透過情緒連結建立信任,深入解析情緒設計的操作邏輯與實例,如何用三大感受與敘事建立顧客長期信任,同時提醒你情緒經營的三大風險。
Thumbnail
2025/06/20
OpenAI 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在《The Gentle Singularity》認為,AGI 正在形成、智慧變得不再稀缺,我們即將迎來生產力大爆炸的時代。但真的這麼溫柔(gentle)嗎?本篇文章結合《控制邊緣》、AI 2027 及當 AI 學會說謊,思考人類如何尋找一線生機。
Thumbnail
2025/06/20
OpenAI 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在《The Gentle Singularity》認為,AGI 正在形成、智慧變得不再稀缺,我們即將迎來生產力大爆炸的時代。但真的這麼溫柔(gentle)嗎?本篇文章結合《控制邊緣》、AI 2027 及當 AI 學會說謊,思考人類如何尋找一線生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十六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十六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Thumbnail
五篇完小說,文創實驗 - 完結篇 - 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2055年的科幻戀愛故事,智能人比人類還多,人類完全無需工作,所有生活物品不用付錢........
Thumbnail
五篇完小說,文創實驗 - 完結篇 - 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2055年的科幻戀愛故事,智能人比人類還多,人類完全無需工作,所有生活物品不用付錢........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科幻愛情短篇小說,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文創實驗 - 科幻愛情短篇小說,何時加入觀看,都明其所以。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當世界的無常,變成人類的失常時,您會想為這時代做點什麼?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