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inting by RedHsu
#繪畫日常 #自發性創作
最近對要畫什麼沒有想法,或是有想畫什麼但又畫不出來,於是轉而做金工或者陶藝來降低煩躁無著力的感受。但缺乏互動交流,像處於孤島的感受,這時候才理解另一位創作者日前在帳號分享的自我懷疑和厭棄,覺得自己比不上身邊朋友的悲傷情緒。由於我只從她的作品看來,只覺得才華洋溢,當時不太能同理她怎麼會這樣看自己。如今想大概創作者如果只對內,沒有來自外在的連結或回饋,就容易陷入這種情緒。
而可能認為「要有繪畫什麼的意圖」,也是為自己設定的限制?原本畫畫對我來說可能是自由的,想畫就畫,不想畫就不畫,但一旦覺得以此為職業,就必須一直努力練習與累積,不然,我就不夠認真為此奉獻,不夠自律。或者也曾讀到,不是一味等待靈感,而是在不斷做的過程,自然會遇到認出它。大概基於這樣的想法,覺得每天至少要做個什麼。
之前的確會有一點點踏實的感覺,不過最近做完有一種空虛感,為了做而做,心裡反而空空的。

失去最單純隨心所至只是喜歡的初衷,變成很矛盾。
抑或真的喜愛某個畫風,對於學習感到興奮與挑戰,充滿旺盛的驅動力,這樣也很單純,也許喜歡進步的感覺。
最近一期今藝術2025-7月號,閱讀完這一期後,有一個專題專訪美術院校畢業後的人,不同的工作模式與經歷,殘酷地揭露了將做創作與生活的困境。
發現有一個痛苦是來自,必須成為「專職藝術家」「有成就的藝術家」,這個想法深植於心。不管是專職藝術家,或者兼職藝術家,心靈都背負很大的折磨,有一個認為要做出偉大的作品的信念,有一天畫作也想賣出高價。
我發覺有些裝置得獎作品常常就是基於「成為藝術家」這個源頭,讓生活很痛苦:專門做作品,沒賣出就沒錢,沒錢還是要生活,但為了有錢是不是或思考如何做作品賣錢,而這又會令自己感到不真誠。
搖擺在真實的自己或討好市場,或者生活困頓的痛苦滋養了生命經驗,所以做出有厚度或有思考的作品,由於這些來自生命的痛苦太深刻,所以做出來的作品也很真實,雖然那是屬於藝術家的生命經驗,但作品映射解剖出人類某個情感的切片,也許.可能.很容易引起某種共鳴。
說到這裡,痛苦的作品,也許常常使用人體、血肉、肉身等載體,也許更容易帶入?
而很哲學、思考型的作品,我則較無感。
總之,訪問的人物,提供一個想法,若因為擔心生活,聚焦在作品賣不賣得出去,很難純粹的創作,似乎不用那麼折磨自己,先好好生活能有夠養活自己的工作或能力。
話說回來,這樣歷經一番寒徹骨後,心中回到:想純粹的創作,而不是我要做個成功的藝術家,我真的有想表達而表達。
但又回歸到表達還是需要舞台和曝光啊,不然作品的表達沒有了對象,會沒有回應而找不到自己,就像深海裡的鯨魚鳴叫發出不會彈回,找不到自己在這片大海裡的定位,孤獨悲凄呀。
所以做藝術的人精神世界真的很鍛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