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腦負責邏輯,右腦擅長創意——當兩邊協作時,學習與靈感才真正流動。
小時候,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左撇子。吃飯、剪刀、丟球、甚至拿筷子,全都用左手。
還記得在上小學前,有一天爸爸要我學寫自己的名字,他給我一張白報紙,說午睡起來要檢查。我很努力地、工整地用我熟練的左手寫了一整張,醒來後交給他看,他看了很滿意,點點頭,然後說:「你再寫一遍給爸爸看。」我開心地拿筆,依然自然地用左手開始寫。這時,他忽然皺眉:「寫字不可以用左手,要用右手。」然後,他隨手撕掉了那張我寫得很認真的白報紙。

被撕掉的,不只是白紙,還有原本的慣用手
我愣住了,看著那張滿滿的筆跡被撕成兩半,大顆的淚珠就這樣啪地落下來。
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改手」人生,從左撇子被導向右撇子。而這個轉變,其實在我腦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只是多年後才慢慢察覺。
左撇子的「改手年代」:方便?還是忽略?
在我們那個年代,改手幾乎是一種默認的教育常態。
書寫從左到右,左撇子容易擦掉剛寫下的字;右手設計的剪刀、滑鼠、座位,讓左撇子處處不便;再加上某些文化還把「左」與「不吉利」連在一起……
所以大人們並不是惡意,只是出於「為你好」的邏輯,希望孩子別走太辛苦的路。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干預,其實會影響大腦的自然發展歷程。
大腦如何決定你用哪隻手?
慣用手的形成,並不是單一基因說了算,而是「多基因 + 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雙胞胎研究顯示,即使基因完全一樣,同卵雙胞胎中,兩人一左一右的情況也很常見,代表後天環境與神經發展的影響非常大。科學界目前發現了一些與左右撇子有關的基因(例如 PCSK6),但都只影響極小部分的變異。
換句話說:你孩子哪隻手慣用,可能跟胎位、模仿誰、學校制度、甚至當時寫字的座位都有關。
改手的代價:不是「矯正」,而是干擾

改手,不是小動作,而是大腦迴路的『重接線』
有些人改手後沒有明顯困擾,就像我這樣——邏輯力與語言表達仍然強勢,看起來毫無影響。
但其實這背後,可能是一場神經路徑上的「重建工程」。被迫改手的孩子,大腦原本慣用的控制區域被迫轉移,可能導致:
- 認知側化混亂(左右不分、空間感差)
- 精細動作發展遲緩
- 語言與閱讀障礙(特別在語言中樞不典型發展者身上)
- 情緒與自我認同困擾(「我本來的樣子錯了嗎?」)
我自己就非常明顯地感受到空間感的薄弱:走迷宮、摺紙、幾何圖形完全一團混亂,是那種在同齡中屬於後5%以下的程度。長大後才驚覺,也許這跟我早年改手有關。

看似小事,其實是大腦發展被干擾的結果。
大多數人右腦真的比較弱?
左手由右腦控制,右手由左腦控制。所以當社會主流強化右手、訓練語言與邏輯思維(左腦優勢),久而久之,我們大多數人都成了「左腦健身房會員」,而右腦的圖像感知、創意發想、空間建構能力則比較少被鍛鍊。
這並不代表右腦「弱」,而是社會不給它舞台。
事實上,右腦擅長:
- 圖像記憶
- 空間感
- 創造力
- 音樂與節奏感
- 情緒感知
這些能力在學校裡很少被當成主科訓練,但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左撇子的聚落現象:越理工,越多左撇子?

左撇子,在某些領域比例真的比較高
我老公是我的大學同學,念生科系。他在四人宿舍中,是唯一的右撇子,其他三位室友(同為生科系)竟然全是左撇子。而我這位女朋友,則是左撇子「矯正過來」的案例。
這讓我不禁懷疑:生科系左撇子比例是不是比較高?
根據研究,左撇子在某些領域中比例的確偏高,尤其是:
- 藝術與設計
- 建築與空間類科系
- 科學研究、程式設計等創造性理工領域
這些領域往往需要「不同角度看事情」的能力,而這正是左撇子(或右腦優勢者)的長項。
那孩子是左撇子,該不該干預?
現在,我自己成為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們都是右撇子,但如果今天她們是左撇子,我會怎麼做?
我的答案是:「不干預。」

如果孩子本來的樣子沒有錯,為什麼要改呢?
我會尊重她們大腦的自然選擇,觀察她們的慣用手發展,而不是提早介入。
因為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是過去那個「左撇子很難活」的年代。文具、剪刀、數位裝置都越來越多元,學校與社會的包容力也逐漸提升。
如果孩子本來的樣子沒有錯,為什麼要改呢?
尊重腦的選擇,是最溫柔的教養
每個孩子的大腦都有自己的偏好與發展節奏。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是強行修正,而是陪伴他們長出自己獨特的方式。
當我們願意放下「一致性」、「標準化」這些舊時代的教養想像,也許我們能發現:孩子用哪隻手拿筆,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能不能自在地發展她的潛能。
我是被改手的左撇子媽媽,但我希望我不會成為那個去「矯正」下一代的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