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子揮手打了姐姐,衝突瞬間發生。
在某個普通的下午,妹妹阿桃打了姐姐一下。
我像往常一樣出聲制止:「阿桃,不可以打人。」但我選擇先不介入,因為我還有一點事沒做完,也想觀察她會不會自己停下來。
下一秒,爸爸走了過來,沒開口,只是伸手固定住阿桃的後頸,讓她暫時待在床上。

爸爸出手制止,但方式讓人心裡「咚」了一下。
那一瞬間,我心裡「咚」了一下。
不是大驚小怪,也不是立刻翻臉,而是一種明確的不安:這不對。
但那個「不對」,我一時無法說清楚。
畢竟她真的動手打人了,爸爸出手制止,好像也合情合理? 但我的身體先替我感受到了——這種方式,傷的是孩子的身體界線與安全感。
後來,我還是說了。

媽媽平靜地提醒:「孩子也是人,也有身體界線。」
當時爸爸可能還在氣頭上,回我:「不要跟我講話。」
但我還是平靜地把話說完了:
「你不會對大人做這樣的事,
所以也不能在小孩身上這樣做。」
因為孩子不是比較低階的人類
用意不是在責備爸爸,而是提醒我們彼此孩子也是人,也有身體,也有感受。
不是因為她小、她做錯事,我們就可以用不會對大人用的方式去對待她。
如果今天一個人從你背後控制你的行動,你會有什麼感覺?
是害怕?受辱?還是憤怒?
孩子的感受,其實和大人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只是她說不出來、她還不會反抗而已。

大人會害怕、受辱,小孩其實感受一樣。
我不想讓她學會:「只要打人,就會被制住。」
我希望她學到的,是:
- 生氣的時候不能打人
- 打人會讓別人受傷
- 我有別的方式可以表達:「我不喜歡」
如果孩子只學會「一打人就會被控制」,她學不到的是內在動機的自我管理,反而只會因為恐懼而壓抑,最後變得壓抑、甚至模仿大人對待她的方式。
幾個小時後,他安靜下來,沒再說什麼
他沒有回嘴,也沒有再生氣,感覺他可能聽進去了。
不是每一次溝通都要有劇情化的結局,有時候一方選擇沉默,代表的是——「我需要時間消化你說的話。」
這天我學到的是——
不是每一次衝突都要爭個高下, 但有些話,我還是會堅持說完。
因為孩子會看、會記得;
因為家庭氣氛是互動出來的; 因為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大人,才會讓孩子相信這個世界不會因為她犯錯就全盤否定她。
我不是完美媽媽,也不是教養專家,
但在這個瞬間,我守住了自己相信的價值。
如果你也曾在家庭衝突裡卡住,說不清、想不透,
請相信你的直覺。它正在為孩子站穩一塊安全地基。

衝突過後,笑聲回到家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