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終於把我的那一盒高中時代所收到的紙條全部一張張拿出來,一張張拍照存檔留念,然後可以把這一盒紙條處理掉了。隔了那麼長的時間再重新回看,在完全事過境遷之後,現在看感覺青春少女的心其實還真的有點微妙複雜。
當年還是文學少女的我
以前高三的時候很喜歡在午休時間去學校位於地下室的暫時圖書館,記得高一剛進去的時候光復樓整建,因為整個建築已經傾斜所以要把加蓋的四樓拆除,於是整棟光復樓皆無法使用。教室不夠用,進了高中之後我們班被分配到一間好像本來應該是家政教室的地方,桌子很大可以讓三個人坐在一起,也因為坐在一起,就這樣認識了一路走到現在還走在一起的最好的朋友。
高二到高三的時候,因為新大樓(學珠樓)開始施工,整個學校圍了一條工地進出的道路,直到畢業我仍然還是只能記得學校圍著藍色的鐵皮圍籬的樣子。高一的時候還見過舊圖書館和整個操場,旗官學姐們會在圖書館的外牆做貼壁練習,儘管身為小學妹不能直視學姊,但每每大隊練習快步通過時,眼角餘光還是看得見白色的磁磚、還有學姊和旗子。對舊圖書館的記憶很模糊,模糊的記憶是高一下或高二時拆掉了準備蓋新樓,而圖書館被移到了中正樓的地下室。北一女中高三班級幾乎集中在學校最古老的校舍光復樓,據說這是為了吸收歷年來讀書考上台大的靈氣,確實在光復樓壓力有些沉重,高三時為了逃避大考氛圍,午休時間我總是一個人走到中正樓圖書館的地下室。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擊壤歌》,我很喜歡在那裡穿越時空,讀著像是同一個校園但又好像有若干不同的故事。我相信光復樓仍然是光復樓,但我認不得書中寫到的花草樹木,不過我很喜歡中正樓前有張長椅還有一棵櫻花,不太記得櫻花的品種,但我記得我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入圍了校內文藝獎。
充滿文字的高中生活
當時的我們學校大部分的人在高二分組時,都選擇了第一類組或第三類組,鮮少有人選擇第二類組,或許也是因為校風的關係,不知不覺我也耳濡目染,沒有特別想過要選擇第二類組,而校園內濃韻的文學氣息,或許也增強了我對於文學的偏好與喜愛。
學校有一個很特別的風氣,就是互相「寫條」,高一新生訓練、第一次班級日、第一次社團練習過後,總會有學姊們蜂擁至班上,帶著紙條帶著食物。我們的合作社或許看準了這樣的風氣,常常有巧克力買一送一,學姊初次見到學妹除了分享校園生活,同時還會提醒小心不要變胖,不然到了高三穿不下制服褲的時候就會只想穿棉褲上學。而紙條裡面重複的叮嚀,加上學姊的自我介紹,手機、即時通、生日、社團,更重要的是還有愛吃的食物,甚至還有常點的手搖杯飲料品項。
交換紙條、交換食物,變成了其中一種學姊學妹之間往來的日常,有的社團或是學姊走的是嚴肅路線時,倒是變成學妹對於學姊的「進貢」。所以有些學姊很明白又直接的把喜歡的食物就寫在第一次自我介紹的紙條裡,學妹也不用去猜學姊喜歡吃什麼喝什麼。
初衷
我的儀隊學妹總是會寫很多很多紙條給我,在整理那些紙條的過程來不及一張張重新細看,內容關於練習時的心思流動,關於考試、關於和儀隊同儕之間的互動。學妹是個心思很細膩的人,她總是很鉅細靡遺的刻畫許多想法或是與人互動的小細節。她甚至也會寫到我,還有關於她自己的心情,像是她會注意到我是不是心情不好,我是不是會討厭她等等。
我們儀隊走的是一個很嚴肅的路線,高二當屆為了樹立隊內的紀律,基本上我們不會跟正在訓練中的高一學妹有太多的交流。高一學妹可以單向跟高二學姊溝通,但是高二學姊並不會正面軟性的給予答覆。事後回看學妹當時的各種複雜心境,其實我也沒有那麼複雜,我只是認真的把社團工作做好,為了訓練並傳承美麗的北儀旗官而努力。
或許「莫忘初衷」就是這樣的意思,其實很慶幸當時的一些感覺,被學妹透過寫條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儘管學妹寫的是她自己的事情與心情,但我想同時也是從側面寫到了關於我的事情。而關於那些細節以及其中的認真與專注,確實,在高中的時候是如此,就是如此的在意那些小細節,如此認真的看重社團、看重儀隊。
我們當時是全神貫注的看重北儀,我們站在太陽底下,以身上曬黑到有了制服衣領、裙擺、白襪的膚色色差痕跡為榮;我們勤練小木槍,以手上貼滿膠帶、肩膀從瘀青打到完全不痛的狀態為榮。即使肩膀會痛、腳會痛,通常我們都還是不會缺席每一次的大隊練習,後來練旗官,左手大拇指因為長時間放在旗套壓住旗桿,所以有些變形(直到今天還看得出左右手不太一樣),我們仍然會一起豎起大拇指充滿驕傲的說這是「旗官指」。
當時如此認真的投入的完成一件小事,只為自己的信念而驕傲的感覺,那是一種高中的青春,這份初衷到了我上了大學之後,當我感到害怕的時候,我也會在心中想起,我是北儀旗官,我一定可以做得到。

念大學的時候還常常會走回校園,在北一的回憶中找到能量。以前有一陣子,我的起床音樂甚至都是當年我們的經典表演曲目 The Thunderer。(這張照片應該是我在台南工作時某次回台北的晚上拍的)
大考
除了儀隊學妹的紙條,還有很多是同屆同學或是其它學姊學妹的紙條。這些紙條,有的沒有署名,可是我只要看字就知道那是誰寫的話,甚至也還能想得起當時的情境。
同班三年的好朋友在高一的時候我們並不會互相傳紙條,高二的時候她是吉他社社長我總是在練儀隊,交集較少,但是到了高三的時候,卻發現好像蠻多事情透過了紙條的方式抒發。
因為我們是高中畢業之後都一直持續有聯繫的好朋友,我甚至也不太記得我們高中的時候明明同班卻會這樣互相寫條,直到回看才知道原來她在高中的時候早就有真情告白說我是她最好的朋友,也很認真地透過紙條寫下她本來很擔心升高二分組的時候會不會就不同班了,或者高二忙社團之後會不會高三就散了。我看到這裡才發現我神經很大條,我以前好像不曾這樣想過,所以她在紙條裡寫到她會對我感到切心,但我真心感謝她在高中的時候努力維繫了我們的友誼,讓我們今天還能長長久久當BFF。
高三時候的紙條往往真情流露,尤其許多紙條充滿了脆弱面,有人看我在走廊上哭了,遞了巧克力連同紙條給我,有的紙條寫的是關於段考的事情,有的紙條也會包含著少女的撒嬌和任性。一個心裡小小的擔心、焦慮,都可以化成文字,寫在紙條裡傳遞給收紙條的人。如果是不認識的關心問候型的紙條,甚至也沒有署名,就直接連同一盒巧克力或是小餅乾默默地遞過來,但即便隔了十多年再回看,還是能感受得到當時的溫馨。更多的情感流動的,還有一種類型的紙條,常常把愛寫在裡面,我記得我當年看了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現在作為一個阿姨回看,卻覺得那樣高中生的行徑似乎有些誇張,感覺像是過度的投注情緒在紙條裡面。
關於以前的我究竟寫了多少條出去,我現在其實記憶很模糊,但如今我很真誠的感謝,在高中的時候有那麼多學姊、同學、學妹以文字和我交換心情。而或許這也是我越來越看重文字的啟蒙點也說不定,從國小國中就很愛亂寫東西的我,還是很喜歡高中的這段時光,長大以後還是常常以文字作為傳達的方式,甚至從高二那年的5月21日開始,就每天寫日記到今日。
套用我以前曾經在同學的臉書上看到的一句話──
致敬當年閃呀閃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