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Podcast上面聽了兩集有趣的訪談:
【易師易友】EP15 被物理耽誤的「歷史」博士 (1/2) ft. 劉立中 物理博士
有趣的點在於分享者說的內容提到的大學故事跟我是同一所大學,有蠻多內容都讓人產生了想當年的既視感。後來我也又再去聽了這系列podcast的別集節目,一樣也很精采,非常推薦。疫情期間的求學經驗
在疫情的混亂中尋找折衷方案
首先第一集,提到了關於做研究以及申請博士班的故事。想起了當年申請博士班的時候,也是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而加上日本推行了嚴格的限制外國人入境。所以即使已經確認取得入學資格,卻還是只能非常長時間的停留在台灣,沒有辦法到現地去。
不過我選擇的留學地是日本,沒有時差的問題,加上後來也有申請到獎學金支援(雖然因為不在現地所以獎學金打折),於是勉強的撐了一陣子。講者提到了當時他本來申請了美國的學校,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學校的獎學金被停掉,所以雖然他可以得到入學資格,但是卻還只能遠距上課,且仍得付學費。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講者選擇了放棄國外留學,轉而攻讀國內博士班。想到自己的後來也嘗試去考了國內的博士班,當時考上了,甚至還去念了一個學期,不過當時同時兩邊押寶,日子實在有點過度忙碌,於是辦理了國內博士班的休學。
聽到有類似於自己的經歷與故事,距離當時已經過了四五年有了吧,也算是在為那時候的自己療傷。原來聽個廣播可以有這樣的感覺,放著當背景聽也很輕鬆得聽到了最後。
做研究之於我的關係
是因為喜歡研究到偏執的地步?還是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後來有機會和節目主持人聊上幾句,主持人自己是被分享者提到的台大物理系教授侯維恕老師的故事讓他印象深刻。
這段故事是在說侯老師在攻讀博士期間,提出了四代夸克的模型,並且花了近乎一生的研究生涯探索這個題目。然而,最後卻發現四代夸克是不存在的!這對於研究了大半輩子四代夸克的侯老師而言,其實就像是否定了這一生的成果似的,彷彿一生做得研究都是在空談。
然而,講者分享他當年在學校與侯老師接觸時,最深刻感受到的是侯老師對於做研究的偏執。
或許我曾經也有過偏執,曾經也想過要努力的做出一些什麼來。我以前修過侯維恕老師的通識課「演化、宇宙、人」,我記得那是我當年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所以,其實我甚至都還留著當時的筆記,我很想知道那個時候我都聽了一些什麼,於是很認真地把筆記拿出來翻閱。
我看著我以前的學習筆記時常常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以前的我總像是要把全世界都吃掉似的寫很多很多的筆記,不論是一閃而過的想法,課堂上聽到的事情,課本講義的整理資料等等,我總會寫成一本又一本的筆記,如果有額外補充資料,我也很喜歡到處去查,然後把重要的資訊擷取起來,可能會印下來,也可能是寫下來。
不過現在的我卻走往了務實路線,讀的書也開始會經過挑選,選擇只對自己當前的研究或工作有幫助書籍。儘管我取得教職,我覺得這只是眾多職業選擇之中的其中一個,先以達成績效的最小值為目標就好,剩下的慢慢細水長流,未來的事以後再考慮。我想這樣職業生涯也許可以走久一點,也較不會發生各種腦內風暴。
我們是星塵
物質如何產生意識
其實當我重新讀我當年的筆記,我大部分也看不太懂我在寫些什麼。或許是因為這門課包含演化論、宇宙、哲學等各種概念,各種名詞交錯的出現在筆記本裡,所以看著這樣的筆記也湊不出一些什麼。
那年也是孫燕姿唱〈克卜勒〉這首歌的那年,我很愛這首歌,很喜歡那個星星的比喻。我記得課堂上也提到了一首英文歌,歌詞裡好像唱著「we are dust」。我的筆記本裡面寫下了不少頗有深意的句子。包含莊子的齊物論,包含蘇東坡在前後赤壁賦中提到的那些句子。
「因為我們都很渺小、不過就是在這個浩瀚宇宙中的一份子,無須自大的文明侵蝕、無須所謂性別的差異,當一切都不存在,為了存在而存在,可能什麼會變得不存在,因為我們有了思想,有了語言,才會不停的想讓自己存在。」〈安卓珍尼〉
我們都是物質,我們都是星星,語言與意識的存在,彷若在物質之外還能存有一些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看,彷彿我們仍然能放出某種「光」,照映著彼此。
我想這門課程最吸引我的應該就是關於整個宇宙,關於我們人類是從何而來的探討。也討論了關於意識、關於語言的種種。後來我也曾經讀了關於意識的那種很深的哲學書。如今,仍然是仰望著星空,讚嘆宇宙的浩瀚,同時也十分感激與讚嘆,儘管渺小,但卻能擁有這道想法的我的存在。
其他資訊
近期報導:數學及自然科學領域-第二十七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臺灣大學物理學系講座教授/侯維恕-跨粒子理論和實驗,他讓全球頂尖實驗室搶合作臺(2024)
2018年訪談:(Youtube)
演化、宇宙、人 #侯維恕【CASE說書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vsDxYOoG_ls&t=0s
台大開放式課程:https://ocw.aca.ntu.edu.tw/courses/099S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