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解離症治療篇後:漫長路途上的希望與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01.為何而寫

寫解離症這個系列,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它的成因、發展、以及接受治療的過程。

在我最開始察覺到自己可能是解離症的時候,幾乎無法在網路上查到相關的資料,容易取得的書籍是例如24個比利、雙面夏娃等;在那個時候,解離症是否真實存在,或只是文化影響下的產物,都還有爭議。

如同我在治療篇中提到,我剛開始進行治療初期,對解離症的治療還是著重在整合人格,因此我們最開始,以為解離症是可以徹底治癒的。

寫的過程中,盡量避免了關於我的創傷事件,或解離反應的描述,也甚少著墨我內在世界的構成,我希望能將重點著重在治療可能遇到的困境、以及較為重要的轉捩點。

治療解離症是一件漫長又艱難的路途,我很常和朋友說,心理治療絕對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會讓你承受不住、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的事,在治療中重新面對,不可能是愉快又輕鬆的事情。沒辦法說幾句話、談幾次就好起來。

在治療過程中,很多次因為進展緩慢想放棄,也因治療重新引起創傷反應而感到絕望。

對解離症的患者來說,每一次創傷重現,都像第一次一樣痛苦,而要重新將這個被凍結的記憶解凍,就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凌遲,直到有能力回應這樣的痛苦。

02.讓憤怒變成前進的力量

治療篇裡面後來被我刪掉的一段,是我在即將結案前的憤怒,對整個治療的憤怒、對自己需要治療的憤怒。

解離症患者的情緒,很多會被大幅度抑制,至少在我身上很明顯,大部分狀況下,我都有點人機,即使說出我很生氣這樣的話,也幾乎沒什麼特殊的表情或音調起伏,但在那個時期,有點像是憤怒重新甦醒。

犯錯的人不是我,但花費了那麼多時間、金錢、痛苦萬分進行治療的人卻是我,到底憑什麼啊?

這樣的憤怒延燒至今,慢慢變成我的養分,讓我重新建立一個人的界線、自尊、責任歸屬和課題分離。對性侵、家暴倖存者來說,這些都是被打碎的部分,對兒幼倖存者來說,更是來不及建立的。

「我做完治療,卻發現自己心智如同幼童,裝在一個三十多歲的軀體裡面。」

我還是徬徨的、不安的、成長中的。我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正走上路、還在尋找復原的人知道,這條路值得走下去。

你們每一個,受傷後正在復原的人都很棒,都為了自己、為了生存下去而做了很多努力。

我在幾乎沒有社會支持下,掙扎很久才看到曙光,希望每個在路上的人,都有人能告訴他,或許沒辦法立刻變好,或許治療會反反覆覆,好了又壞、壞了又好,可是最後真的可以離開那個無光之地。

創傷一旦被命名、形塑,就可以被對抗和治療。

希望你接下來的日子,都越來越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365日記
2會員
5內容數
DID患者,目前治療結束,365日記是在治療結束後一年半,2025新年開始的計劃,系列長文收錄在這邊。
365日記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這篇文章記錄了一位多重人格障礙(DID)患者長達十餘年的心理治療歷程,從最初的痛苦掙扎、治療中的挫折與突破,到最終的結案與反思。文章描述了患者的解離、內在互動、與治療師的關係,以及在融合過程中經歷的掙扎與成長。文章也探討了復原的意義與可能性,以及患者對疾病、治療與自我的重新理解。
Thumbnail
2025/07/16
這篇文章記錄了一位多重人格障礙(DID)患者長達十餘年的心理治療歷程,從最初的痛苦掙扎、治療中的挫折與突破,到最終的結案與反思。文章描述了患者的解離、內在互動、與治療師的關係,以及在融合過程中經歷的掙扎與成長。文章也探討了復原的意義與可能性,以及患者對疾病、治療與自我的重新理解。
Thumbnail
2025/07/13
以第一人稱敘事,描述作者自身與解離性身份障礙(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的長期抗戰。文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述解離的現象與成因,第二部分探討人格是什麼,第三部分分析這些人格出現的原因與目的,第四部分則是ISH描述求醫的歷程與決心。作者分享其痛苦與掙扎,並揭示DID患者內心的複雜與堅韌。
Thumbnail
2025/07/13
以第一人稱敘事,描述作者自身與解離性身份障礙(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的長期抗戰。文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述解離的現象與成因,第二部分探討人格是什麼,第三部分分析這些人格出現的原因與目的,第四部分則是ISH描述求醫的歷程與決心。作者分享其痛苦與掙扎,並揭示DID患者內心的複雜與堅韌。
Thumbnail
2025/07/10
同事出遊同住一帳篷,卻遇上奇葩室友C,從阻止加入官方Line、借用衣物、弄壞物品、佔用資源,到毫無同理心的行徑,讓作者不堪其擾,直呼「做個人吧」。
Thumbnail
2025/07/10
同事出遊同住一帳篷,卻遇上奇葩室友C,從阻止加入官方Line、借用衣物、弄壞物品、佔用資源,到毫無同理心的行徑,讓作者不堪其擾,直呼「做個人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關治療精神疾病的歷史,大略分為三個時期 物理療法、化學療法、談話療法 別懷疑,物理療法就是打你虐待你的那個意思🥲
Thumbnail
有關治療精神疾病的歷史,大略分為三個時期 物理療法、化學療法、談話療法 別懷疑,物理療法就是打你虐待你的那個意思🥲
Thumbnail
在分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前,首先要感謝神。 感謝我敬愛的神,在教會聽到他們在宣傳這本書時,我便一直想著要找時間買來讀,我並沒有向任何人說這件事,但沒想到在受洗的隔週,牧師便親自送給了我。 我翻開第一頁開始讀了之後,發現這本書主要在用科學的角度解說精神疾病,這是我很需要的知識。而的確也有提到精神
Thumbnail
在分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前,首先要感謝神。 感謝我敬愛的神,在教會聽到他們在宣傳這本書時,我便一直想著要找時間買來讀,我並沒有向任何人說這件事,但沒想到在受洗的隔週,牧師便親自送給了我。 我翻開第一頁開始讀了之後,發現這本書主要在用科學的角度解說精神疾病,這是我很需要的知識。而的確也有提到精神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療癒心靈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通過療癒專案幫助個案從過去的傷痕印記中走出來,重建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文章中有多個關鍵字出現,包括療癒、個案、傷痕印記、情緒釋放等。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療癒心靈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如何通過療癒專案幫助個案從過去的傷痕印記中走出來,重建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文章中有多個關鍵字出現,包括療癒、個案、傷痕印記、情緒釋放等。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個案在接受擴療和清理服務時的遭遇,以及屬靈的治療過程。作者以自身的觀察,提出個案可能遭遇的人生大關或大坎,並訴說了靈性療癒對於這些課題的重要性。文章內容包含關於靈魂、能量、清理、護佑及觀音的描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個案在接受擴療和清理服務時的遭遇,以及屬靈的治療過程。作者以自身的觀察,提出個案可能遭遇的人生大關或大坎,並訴說了靈性療癒對於這些課題的重要性。文章內容包含關於靈魂、能量、清理、護佑及觀音的描述。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作者是一位NASA工程師,小時候被醫生宣判得了不治之症,但透過潛意識,他奇蹟似的完全康復,從那時起,作者開始探索潛意識,並將資訊整合成本書
Thumbnail
作者是一位NASA工程師,小時候被醫生宣判得了不治之症,但透過潛意識,他奇蹟似的完全康復,從那時起,作者開始探索潛意識,並將資訊整合成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個案的療癒過程,包含了對自我、連結內在本源的探索和調整。文章中分享了豐富的心得和感受,以及對美好信念的定義和分享。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個案的療癒過程,包含了對自我、連結內在本源的探索和調整。文章中分享了豐富的心得和感受,以及對美好信念的定義和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