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篇我們談到半導體就是能夠控制開與關的材料。但矽本身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導電、什麼時候不能導電?這一篇,我們慢慢拆解這個問題,半導體開關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我們懂得如何精確操縱矽的內部世界。
半導體不是介於中間,而是能切換狀態

半導體的關鍵特性是其「能帶寬度」可透過外部條件改變導電性,能被控制地在導與不導之間切換。
大多數人第一次聽到半導體這個詞時,直覺想是不是它的導電能力介於金屬(會導電)和絕緣體(不導電)之間?聽起來合理,但其實不對。半導體真正的特點不是導電性居中
它的導電性可以在極大範圍內被控制、被切換,從完全不導電到極佳導電。
以矽(silicon)為例,其導電性可以改變達六個數量級(106)。這讓我們能夠讓材料在絕緣狀態與導電狀態之間切換。這就是為什麼半導體能作為開關的關鍵原因。
什麼決定一塊材料能不能導電?
這裡需要一點點物理背景,但我會用直白比喻講解。想像你是電子,待在原子裡的椅子上。你必須跳到另一張椅子上(移動),才能產生電流。但問題是
- 有些材料(如塑膠):椅子全都滿了,也沒有多的空位,電子根本動不了 → 絕緣體
- 有些材料(如金屬):椅子很多,電子自由地跳來跳去 → 導體
- 而在矽這種材料裡:椅子其實不多、也不易跳,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手段新增跳椅或打亂原本排列,讓電子動起來 → 半導體
所以,矽導不導電,完全取決於我們能否讓電子有機會自由移動。需要操縱三件事
1. 加熱:讓電子自己跳出來
你可能知道:金屬加熱後導電性會下降,因為電子被震亂、亂跑。但對半導體來說,加熱會「激發」原子中的電子跳脫束縛 → 多出可自由移動的電子。也就是說,溫度越高,矽導電性越強。這也讓矽成為一種溫度感測材料,它自己會發現熱,然後變得更能導電。
2. 照光:用光子打醒沉睡電子
光是一種能量。如果你用燈照矽,有些光子會撞出電子,同時留下「空位」,這個空位在物理學裡被稱為電洞(hole)。結果是:你多了一對可移動的電子和電洞,都能導電。這種現象稱為光電導效應,是太陽能板和感光元件的基礎。
3. 加入雜質:摻進一點點「不同的原子」
這招叫做摻雜(doping)。聽起來像壞事,但對矽來說是福音。我們可以在純矽中加入極少量的其他原子,例如
- 第 V 族元素(如砷 As)摻雜:比矽多一顆電子的元素 → 多了自由電子 → 叫做 n 型半導體
- 第 III 族元素(如鎵 Ga)摻雜:比矽少一顆電子的元素 → 留下空位,也就是電洞 → 叫做 p 型半導體
這種摻雜會讓矽在某些區域變得容易導電,而其他地方仍然不導電。在金屬裡,只有電子會跑。但在矽裡,電子與電洞都能流動。
- 電子是實體的帶負電粒子,在晶格中移動。
- 電洞則是「缺了一顆電子的地方」,電子移過來補位時,空位就像是往反方向在移動。
一個電子往右跑,也代表電洞往左跑。
這讓我們在矽中有兩種載體(我們稱為「電荷載子」)可以用來傳遞電流,提升控制能力。
摻雜不同材料,讓我們做出開關:PN 接面

除了電子,電洞也能在晶體中「像電荷一樣」傳遞,讓導電行為更加可控。
現在我們已經有兩種區域:n 型(多電子)和 p 型(多電洞),當你把這兩區連在一起,它們的交界處會自然形成一個電氣障壁,能夠控制電流是否通過。這個區域稱為PN 接面(junction),是所有二極體、電晶體的核心。加一點電壓,這個接面就能打開或關閉。
這些結構怎麼蓋到晶片上的?
半導體製程將理論中的物理結構,化為矽晶圓上一個個具體的元件。
第一步:圖案化(Patterning)
在晶圓表面刻出不同區域,製造開關的結構。這流程得重複幾十次,每次只蓋一層,就像堆積木。
- 在一塊經過處理的矽晶圓(wafer)上,先沉積一層功能性材料(如多晶矽)
- 再用光阻膠塗在表面
- 用光罩照光(像照相),只曝光指定圖案
- 顯影,洗掉被照光的區域
- 用化學蝕刻移除不要的部分
- 剩下的圖案,就是電晶體的一部分
EUV(極紫外光微影技術)就是用在這一步。它是目前最先進的曝光技術,可以將圖案精準對準到幾奈米以下的尺度,讓電晶體能夠再微縮、再壓縮。
第二步:局部摻雜(Doping)
在特定區域注入不同的雜質,製造出 n 型與 p 型區。通常透過一種叫離子佈植的技術,把雜質原子變成帶電粒子,然後用高壓把它們射進矽裡(像子彈一樣)。接著高溫退火,讓晶格恢復秩序並吸收這些新成員。
當你把這兩種工藝交錯使用,精準控制哪裡要摻什麼、哪裡要保留或移除材料,你就能在一顆指甲大小的晶片上,擺上幾百億個開關。
這些開關就能組成:
- 記憶體(儲存資訊)
- 處理器(做出判斷)
- 感測器(偵測世界)
- 顯示器與無線晶片(輸出與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