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摩爾定律:從單位成本到國家戰略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從1965年由 Fairchild 創辦人之一 Gordon Moore 所提出的預測每年晶片上的元件數量將倍增開始,我們的世界就在這條曲線上迅速前進,成為半導體產業的圭臬。這不只是技術進步的象徵,更是一場單位成本的核心邏輯:同樣價格,效能翻倍;同樣功能,價格再降。經過60年,這條曲線已然變形,甚至出現分裂與反彈。但它沒有終結,反而在三個維度上展現出轉生:1. 密度提升(Scaling Up)、2. 成本下降(Scaling Down)、3. 功能擴散(Scaling Out)。


​摩爾定律 1.0:從實驗室到黃金年代的密度提升(Scaling Up)

raw-image

年《Electronics》雜誌,Gordon Moore 預測10年內可在單晶片上整合超過65,000個元件。1975年他再度回顧並指出這一發展可歸因於三項要素:晶片面積放大、線寬縮小,以及電路設計巧思(device cleverness)的進步。

Robert H. Dennard 「現代記憶體之父」,1967 年,Dennard 在 IBM 發明了單晶體 DRAM 結構,這種結構只需一顆電晶體和一個電容,就能儲存 1 bit 資料。

Robert H. Dennard 「現代記憶體之父」,1967 年,Dennard 在 IBM 發明了單晶體 DRAM 結構,這種結構只需一顆電晶體和一個電容,就能儲存 1 bit 資料。

1974 年,IBM 工程師 Robert Dennard 提出一套晶體縮小的黃金法則,後來被稱為 Dennard Scaling。這項規則指出,只要電晶體的尺寸、電壓與電流等都以相同比例縮小,其效能會更快、功耗會更低,而功率密度則維持穩定。

raw-image

這使 1975–2005 年成為摩爾定律的黃金期:每一個世代的電晶體縮小,都能無痛帶來效能與價格的進步,甚至成為縮小就是進步的代名詞。但進入 21 世紀後,隨著電壓難以再線性下降,Dennard Scaling 終止。晶片開始產生嚴重的漏電與熱功耗問題,導致主頻停滯、核心數提升遇阻,整個半導體產業被迫從快就是好轉向其他設計取向。

摩爾定律 2.0:當微縮不再等於進步,成本主導一切(Scaling down)

電壓難以隨尺寸同步縮小,導致漏電與功耗劇增。主頻停止提升(卡在 2~3GHz),摩爾定律由效能提升轉向成本降低的邏輯。

  • 每年降低 30% 的單位電晶體成本
  • 讓更多產品(如洗衣機、玩具、溫控器)得以內建計算力

這個階段的成功關鍵不在更好的晶片,而是夠用且更便宜的擴散式應用。然而,到了 5nm 世代,第一次出現價格反彈。EUV 設備昂貴,導致每個電晶體的成本不降反升。摩爾定律似乎失靈了。雖然後來扭轉了頹勢,證明摩爾定律的經濟邏輯仍能延續,只不過必須付出更多資本與系統設計整合的代價。

摩爾定律 3.0:Scaling out

如今,真正推動摩爾定律續命的關鍵是整合與擴散

  • 利用先進封裝(如 TSMC CoWoSIntel Foveros)進行 3D 整合
  • 將感測器、記憶體、模擬電路整合進單一模組
  • 發展異質運算與多晶粒協同架構

摩爾定律從晶片製程的戰場,轉向系統整合的舞台。這也催生 Intel 的 IDM 2.0(整合元件製造商)策略:設計團隊可以使用 TSMC 的先進製程,而製造端必須重新競爭、自證價值。這象徵著一種自我去整合化,將摩爾定律推進的責任分散到整個價值鏈中。


摩爾定律的經濟學

摩爾定律的核心是經濟定律。早期透過 Dennard Scaling 可以同步縮小晶體管尺寸與電壓,達成效能提升與功耗下降的雙贏,但當電壓再也無法下降後,縮小不再帶來好處,反而提高成本。那為什麼還要繼續縮?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14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想想科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喝邊想
3會員
108內容數
有些問題,邊喝點東西,邊想,會比較有答案。這裡是我閱讀、觀察、懷疑,然後慢慢轉化的地方。寫的東西有科技、咖啡、酒,偶爾是神話。如果你也喜歡慢慢想事情,跟著我的節奏,這裡或許適合你。
邊喝邊想的其他內容
2025/07/21
矽為何能導電又不導電?從物理結構看開關行為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7/21
矽為何能導電又不導電?從物理結構看開關行為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7/21
雙重曝光延命 DUV,EUV 成為摩爾定律新續命主角。
Thumbnail
2025/07/21
雙重曝光延命 DUV,EUV 成為摩爾定律新續命主角。
Thumbnail
2025/07/20
AI 工具新創 Windsurf 被 Cognition 收購,反映整併潮起。
Thumbnail
2025/07/20
AI 工具新創 Windsurf 被 Cognition 收購,反映整併潮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扣掉核融合,即便今年已經聽到輸出大於輸入的好消息,走到商轉、普及,進而開始改變世界,筆者大概看不到了,依照經驗幾十年跑不掉。技術的驅動力如此,但這只是指整個系統的技術性,人性的驅動力是什麼?這個答案,叫做「市場」。
Thumbnail
世界首富馬斯克在建立「超級工廠」時所歸納出來的五點「演算法」: 「 1. 質疑每一項規定    2.刪除不必要的流程    3.簡化(或優化)必要的流程    4.加速規模化    5.自動化」- Elon Musk 馬斯克特別強調順序很重要,如果在沒有刪除不必要的流程之前就進行簡化
Thumbnail
世界首富馬斯克在建立「超級工廠」時所歸納出來的五點「演算法」: 「 1. 質疑每一項規定    2.刪除不必要的流程    3.簡化(或優化)必要的流程    4.加速規模化    5.自動化」- Elon Musk 馬斯克特別強調順序很重要,如果在沒有刪除不必要的流程之前就進行簡化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七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下)
Thumbnail
【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第七週回覆心得與感謝文 (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生命都有一個規律而在,只是我們能否對抗這股熵增定律,基本上來說要不停地輸入
Thumbnail
生命都有一個規律而在,只是我們能否對抗這股熵增定律,基本上來說要不停地輸入
Thumbnail
世界給的越多 我決定取用得越少
Thumbnail
世界給的越多 我決定取用得越少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