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杯,敬一群叛徒
今天我們熟悉的科技產品,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甚至電動車和資料中心,幾乎無一不仰賴半導體晶片。而這個支撐全球現代科技與經濟的產業,其實有一段極不浪漫的起點。它並不是來自某個天才的創業夢,而是從一間失敗的實驗室、一位失控的領導者,以及八位年輕工程師的集體離職開始。
第一顆電晶體:來自實驗室的突破

布拉頓、蕭克利和巴丁的合影
我被一股難以抗拒的誘惑驅使,想要在月光下、無繩地攀登 (I am overwhelmed by an irresistible temptation to do my climb by moonlight and unroped) - William Shockley
其中的蕭克利,是一位極具野心的物理學家。他不滿足於實驗室裡的學術成就,決定自行創業,並回到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創立「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希望能親自將電晶體商業化。為此,他招募了八位來自頂尖學府與研究機構的年輕工程師,組成美國當時最有潛力的半導體團隊。
八人叛變:仙童半導體的誕生

Traitorous Eight: 從左到右分別是Gordon Moore, C. Sheldon Roberts, Eugene Kleiner, Robert Noyce, Victor Grinich, Julius Blank, Jean Hoerni 和 Jay Last
蕭克利雖然在科學上卓越,卻在管理上表現災難。他不信任自己的團隊,甚至要求成員接受測謊測試,懷疑他們在內部有「間諜」。他專斷、不透明、拒絕合作,導致實驗室氣氛壓抑緊張。最終,這八位工程師選擇集體離職,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叛徒八人幫(Traitorous Eight)」。他們在年輕的投資銀行家 Arthur Rock (美國風險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協助下,成功說服紐約的 Fairchild Camera & Instrument 投資新創公司,於是「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於 1957 年正式成立,矽谷的技術創業文化也從這裡萌芽。
- Robert Noyce:發明積體電路、Intel 創辦人,被稱為「矽谷市長」
- 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Intel 共同創辦人
- Julius Blank:工程專才,擔任仙童初期的製造負責人
- Victor Grinich:教授級工程師,後來也投身教學
- Jean Hoerni:發明「平面製程」技術
- Eugene Kleiner:創辦凱彭華盈 (Kleiner Perkins)創投公司
- Jay Last:主導光電與製程,後來創立 Amelco
- Sheldon Roberts:材料專家,加入 Amelco 與 Teledyne
仙童半導體成立後不久便展現出極強的技術爆發力。Jean Hoerni 發明了平面製程(Planar Process),相較於台面結構(Mesa Process)讓晶片製造變得穩定且可量產 。而 Robert Noyce 在此基礎上推動「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的開發,讓多個電晶體得以封裝於同一晶片之上,進一步縮小體積並提升效能。這兩項關鍵技術,讓晶片從實驗室概念走向商業化量產,推動了半導體產業的真正成形。
幾年之後,公司內部再度出現管理爭議與文化分歧,核心成員陸續離職,創辦了新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 Robert Noyce 與 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他們於 1968 年共同創立了 Intel,並在往後數十年間,帶領個人電腦、伺服器與現代運算架構進入主流。
從仙童出走:矽谷創業文化的原型
從仙童半導體分裂出去的工程師與技術團隊,陸續成立了超過 30 間公司,包括 AMD、National Semiconductor、LSI、Cypress、Atari、甚至後來的 NVIDIA。這些公司共同構成了所謂的「仙童幫(Fairchildren)」: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組織靈活、創新速度快的科技創業世代。
如果剛好手邊有一杯,無論是啤酒、咖啡,還是一口靜靜的氣泡水,就讓我們敬那群不願妥協的技術人一杯。
追蹤這個專欄「邊喝邊想」,我們會聊聊酒、聊聊神話,也聊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