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無瞋
和達那佳妮的丈夫一樣,同是巴拉德瓦賈族的另一位男子--Akkosa(阿寇薩,意即:辱罵)聽到 說氏族中有人去皈依佛陀出家的事情,非常憤怒和不悅,便前往佛陀的修行處,以粗俗殘忍的言語嚴厲地批評佛陀。 佛陀則將「憤怒」比喻為「宴請賓客的餐點」。 當一個人準備了餐點(=憤怒)宴請賓客時,若賓客享用了,就代表雙方都接受並共享憤怒。 相反地,若賓客拒絕接受餐點(=憤怒),那麼那些沒有人想要享用的餐點(=憤怒)就全都將由宴客的主人自己享用。 有智慧和已解脫的人,若遭遇誹謗中傷或辱罵時,他會知道那個誹謗中傷自己的人已經在憤怒之中,只有先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了,不做回應,對方也才有可能慢慢恢復平靜,消解憤怒。 佛陀說偈如下: Akkodhassa kuto kodho, 無怒之人何來怒 dantassa samajīvino; 已調御者正活命 Sammadaññā vimuttassa, 正確了解,已解脫 upasantassa tādino. 如是一切已止息 Tasseva tena pāpiyo, 若人以怒倒生氣 yo kuddhaṃ paṭikujjhati; 那樣做只會更糟 Kuddhaṃ appaṭikujjhanto, 若人不以怒還怒 saṅgāmaṃ jeti dujjayaṃ. 則勝難勝之戰場 Ubhinnamatthaṃ carati, 修習不破有益法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Paraṃ saṅkupitaṃ ñatvā, 知道已經被激怒 yo sato upasammati. 則此人覺知寂止 Ubhinnaṃ tikicchantānaṃ, 兩者都能被療癒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Janā maññanti bāloti, 那些不懂法的人 ye dhammassa akovidā. 反將智者當愚人 ---- 遭遇侮辱或責罵的時候,絕大部份的人的第一反應抗辯或回擊,認為這是維護自我的權益,讓對方知道我們不是好惹的人...等等。 然而佛陀卻完全逆向而行,他教導我們要:安忍。 不回擊、不接受對方的辱罵,就如同不接受對方送到我們眼前的那些含著毒藥的餐點。 若學習阿毗達摩者,就會清楚明白,任何形式的瞋心只好帶來不善果報,當那些不善果被現前時,一切苦也只能自己承受。 當一個人開始詛咒、謾罵他人時,這個人的心就已經造下了不善業,未來只會結成不善果,而他顯然並不知道這樣的因果。
因為如果他真的知道,罵人的話會給未來的那個自己帶來痛苦,那麼他就不會去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所以,他已經很可憐了。 被詛咒、謾罵的時候,必須努力保持正念,不跟隨對方的憤怒起舞,不要接受對方想宴請我們的有毒的菜餚,保持安忍,接受謾罵。
因為這個被罵,也很有可能是過去的我們所造下的不善業的果報。 拒絕別人請我們吃的有毒餐點; 不以有毒的餐點宴請賓客; 不生產有毒的餐點。 如此一來,祥和將會慢慢地成長茁壯。 ---- 傳統上,將這位阿寇薩認定為前一經中,沒有特別講述其名的巴哈德瓦賈男子的弟弟。 阿寇薩,原意為憤怒。此經採用其名,且此人的特性是辱罵,故採用原字義作為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