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內學會另一種外語,以台語為例,本文統整、參考自:
How to learn any language in six months | Chris Lonsdale | TEDxLingnanUniversity
一、語言學習的迷思
1.天賦迷思學習語言並非需要天生的才能。
2.沉浸迷思單純生活在語言環境中不等於學得好。
學習語言並不需要天生的才能。語言能力來自後天的訓練與策略,而非天賦。
即使生活在全台語環境中,如果沒有正確的策略與主動意願,也只當台語是背景雜訊。關鍵在於是否積極使用語言、創造與語言互動的機會,以適當的方式累積可理解輸入,才能真正的學會。
二、學習語言的五大原則
注意力、意義、關係程度、記憶這四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關注與自身高度相關的內容
當內容與目標、需求密切相關,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 - 從第一天開始用目標語言溝通
不必等到「學會了」才開口,就像嬰兒一樣邊說邊學。 - 可理解輸入
理解比死記硬背更關鍵。
聽、看懂大意的過程中,語言會被自然吸收。 - 生理訓練
學語言是一種肌肉運動。
臉部有43處肌肉,說台語時要練習正確發音方法與位置,甚至一些感到酸痛才表示到位。 - 保持良好心理狀態與容忍模糊
快樂、放鬆、充滿好奇心時,學習效率最高。
不要糾結於每個字句的完美理解。
三、快速學語言的 七大步驟
- 大量聽(沉浸式聆聽)記住!要先習慣它~
大量聽取台語語音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方法,重點在於先熟悉語言的節奏、聲調與語音模式,即使一開始無法完全理解內容,也不影響學習效果。透過持續接觸自然語流,耳朵逐漸習慣台語的音韻特性,建立聽覺記憶,為後續理解與表達打下基礎。
這種「沉浸式」的過程,就像嬰兒學習母語一樣,在大量聆聽中潛移默化地吸收語言規律,有助於提升語感與語言敏銳度,是學習台語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再來就是,台語若與你的日常需求、職場溝通或家庭互動息息相關,則你會更有動力主動使用與練習。這種「高度相關性」讓語言是立即可用的工具。舉例來說,若你在工作上需要用台語與客戶交流,或在家庭聚會中能用台語分享心情,這些真實情境都會促使你快速理解、記憶、應用。 - 先理解意義,再學單字
在學習台語時,先理解語言的意義比直接背單字更有效。透過觀察肢體語言、情境線索以及運用你已知的語言知識,可以推敲出台語句子的含義。
這種方法幫助你在實際溝通中抓住重點,而非死記硬背,讓學習變得更自然且有趣。當你能理解整體意思,再回頭學習單字時,這些詞彙會更容易記住且應用得當,提升學習效率與語言運用能力。
當你能聽懂或看懂大意,語言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被自然吸收,形成長期記憶。相比單純背誦單字或文法規則,透過真實情境去理解語言,能讓你更快掌握使用方式。
例如,看台語八點檔或戲劇,因為演員常透過誇張的表情、動作與語氣表達情緒與事件,即便聽不懂所有台詞,也能從情境中猜測意思。這種「可理解輸入」能幫助你逐步培養對台語的敏感度,讓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效。 - 東拼西湊(Creative Use)語言要用才能活過來~
學習台語時,運用「東拼西湊」的方式非常重要。只要掌握約10個核心單詞,你就能組合出上千種不同的句子,進行基本溝通。學習初期不必追求語言的完美,而是要注重「夠用」,能表達自己的意思最重要。
像小孩學語言一樣,大膽嘗試拼湊詞彙與句型,透過創意和實踐,逐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方法既實用又能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快速提升台語口說能力。
不必等到「完全學會」才開口,就像嬰兒學母語時,總是邊模仿邊嘗試。先從單一語詞開始,如「我」、「你」、「食」、「行」,逐步組成簡單句子,例如「我食飯」、「你先行」。
透過不斷嘗試與實際溝通,即使句子不完整或有錯誤,也能在互動中快速理解並修正。這種邊說邊學的過程,不但能強化記憶,也能建立口語流暢度與自信,讓語言真正活在生活中,而非只停留在書本或腦海裡。 - 集中核心詞彙
學習台語時,掌握核心詞彙是快速提升溝通能力的關鍵。研究顯示,約1,000個常用詞就能涵蓋85%的日常對話,而擴充到3,000字,則能應付98%的生活交流需求。
這說明,只要優先學會這些高頻詞彙,就能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溝通。學習的第一週,建議就開始用台語學會基本問句,例如「這个詞啥物意思?」、「這欲按怎講?」、「請閣講一擺」等,透過實際提問,將目標語言與生活情境連結,強化語言的實用性與記憶深度。 - 找「語言夥伴」
在語言學習中,心理與人際互動的支持是成功的關鍵。擁有一位願意耐心傾聽、不急於糾錯,並且能用簡單詞彙與句子回應的夥伴,能為學習者營造安全感與鼓勵,使其更敢開口練習,逐步建立自信與表達能力。
學習語言並非追求完美,而是專注於傳達意思與抓住核心意義。當我們在輕鬆、愉快、充滿好奇的狀態下學習,大腦會更專注、記憶更深刻,語言吸收也更自然。
相反,若一味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容易造成焦慮、降低動力,甚至使學習停滯不前。語言習得本質上是一個循序漸進、帶有模糊性的過程,容許自己「不完美」是必要的成長策略。
例如,在初期聽不懂完整句子時,能透過表情、動作或關鍵詞捕捉大意,就已是很好的進步。放下壓力,接受「邊用邊學」的方式,就像嬰兒學語言般自然。保持一顆探索的心,以「交流」而非「考核」的態度練習。
找不到人一起學習陪練怎麼辦?
:跟讀品質好的音檔、自言自語、找家教或許是一個解方。 - 模擬母語者的口型
學習台語的正確發音,必須同時結合理解與肌肉訓練。觀察母語者的口型,是掌握發音的重要方法之一。透過仔細觀察嘴唇、舌頭與下巴的動作,並加以模仿,可訓練臉部43處肌肉,使音調更自然精準。
台語有許多與華語不同的聲韻,例如 g、ng 濁音,-m、-n、-ng 的鼻音韻尾,以及 -p、-t、-k、-h 的入聲韻尾,這些都需要特定的肌肉協調。以「ng」音(如「黃」n̂g)為例,它需刻意練習才能正確發出。發音練習如同運動,開始時嘴部肌肉痠痛是正常的,代表動作已到位。持續練習能養成「發音肌肉記憶」,讓台語聲韻自然流暢,提升口語表達的地道度與自信。 - 直接連接影像與語言
學習台語時,不應只透過中文翻譯,而是將台語單字直接與感官經驗連結,例如視覺、聽覺、嗅覺等具體感受。這樣做可以讓你跳脫語言轉換的障礙,直接在大腦中建立起台語詞彙與實際事物或情境的連結。
例如聽到「露螺」這個台語詞時,腦中直接浮現生物的樣貌、移動的狀態,去記憶、理解,而非先想中文字的意思。
這種方式更貼近自然語言學習的過程,有助於加快理解與記憶,讓台語思維逐漸形成,不依賴中文做為媒介,提升語言流暢度與反應速度。
- 學習語言不是知識堆疊,而是一種 生理技能與感官經驗的整合。
- 只要掌握 五大原則 + 七大步驟,任何人都能在六個月內說流利的外語。
- 這一切取決於學習者的心態與實踐方式,而非天賦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