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讀麥克懷特所著的《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讀了前言〈開啟夢想的地圖〉與第一章〈外化對話〉。一些感受與理解筆記註記如下。
-
在前言〈開啟夢想的地圖〉的部分,令我非常感動的是,麥克懷特分享了他為何使用「地圖」這個隱喻。在一般性理解下,使用地圖這個概念是十分易懂且通俗的,就類似一個索引,引導如何可以按圖索驥的達成工作/任務。
但,麥克懷特不是這樣用「地圖」的。他不是要用地圖來說明任務的安排與達成攻略,而是別有所指。而這令我覺得很動容,因為他提到的是,地圖在他人生經歷中的重要地位、對他個人生命的意義。「地圖」於他,是探索與冒險的象徵,目的很單純,就是要發現美好的風景。所以,地圖也不是權威、不是規範、不是標準。
說實話,我以為這與通常對「地圖」的理解不同,但麥克懷特在引述地圖在他個人生命經驗的特有意義後,我能理解,也感到其中的真摯。我很喜歡這個說明,也很喜歡這個隱喻。
關於第一章〈外化對話〉,第一個感覺是「終於回來了」。畢竟繞出去讀了其他別的書,相關的不相關的,終於才回到敘事治療。這一章讀起來,由於已經有之前累積的理解,所以有點像是在複習。不過,這次直接讀麥克懷特的文字,他舉的一些案例,突然有股更強烈的、對於「藉由外化對話鬆動」的感受。
一直都知道,也實際體驗過,關於外化對話如何鬆動原本的僵局,但今天再讀,深深覺得,這種鬆動,很多時候不是邏輯性的,或者說,在不知不覺鬆動後,發現鬆動了的那一刻,不太像是出於一種邏輯性的理解,而是一種「感受」-覺得好像可以不再是。但我仍覺得這會是邏輯性的,出於「自我內在一致性」。
我現在還無法釐清上述這些的真實面貌,但我覺得,整個外化對話的過程,就是在陪著當事者去發掘出那些真的因為問題被掩蓋住了的、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雖說這是應該早已明瞭的,但今天讀來,衝擊與感受卻還是很鮮明...。
另,關於麥克懷特所提出的四個探索類型。這在之前已讀到過,但還是需要再重新抓出回憶再理解一下。
可先行指出的是,這四個探索類型不是一個依序完成的步驟,而是可能反覆來回、一邊摸索著的旅程,目的是要發掘出當事者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那種可能性。
「1.協調出獨特且接近真實經驗的問題定義」
這是讓當事者自己去說問題是什麼,而不是讓治療師/諮商師去幫當事者定義。雖然、儘管,在專業領域中無可避免的會有專業詞彙的定義,但,由於都是最貼近當事者的經驗與感受,所以理應由當事者自己去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定義,而不是被外人說是怎麼回事(不被社會語言定義)。
「2.繪製問題影響的地圖」
這一點白話說是:找出問題實際影響到什麼。這是問題的「行動」:問題「做了什麼」影響到我。
上述兩個在理解上沒有什麼問題。但「3.評估問題行為的效益與影響」及「4.為評估辯護」就比較難一點了。
「3.評估問題行為的效益與影響」
這指的是:說出自己對這些影響的感受?例如,不喜歡、不希望..。是這樣嗎?這裡使用「評估」這個動詞,是為了要帶入當事者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也是一種立場的表達。「這就是我的立場」,讓當事者表達出對這些影響的真實感受反應。
「4.為評估辯護」
也因此,在第4點上,「為什麼」就變得很重要。「面對問題造成的影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透過問「為什麼」,當事人得以說出自己的價值、希望與曾有過的經驗或信念,這些東西才是可以與問題對抗的素材。
當當事者可以說出「為什麼」,就表示這些為什麼的背後的那些根源,可能是當事者所在意的、所嚮往的。也就是價值觀與意義。於此,便也就有機會去改變。
-
關於前言&第一章讀感大致如上,接下來相信也會越來越有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