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閱讀Part.1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今天開始讀麥克懷特所著的《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讀了前言〈開啟夢想的地圖〉與第一章〈外化對話〉。一些感受與理解筆記註記如下。

在前言〈開啟夢想的地圖〉的部分,令我非常感動的是,麥克懷特分享了他為何使用「地圖」這個隱喻。

在一般性理解下,使用地圖這個概念是十分易懂且通俗的,就類似一個索引,引導如何可以按圖索驥的達成工作/任務。

但,麥克懷特不是這樣用「地圖」的。他不是要用地圖來說明任務的安排與達成攻略,而是別有所指。而這令我覺得很動容,因為他提到的是,地圖在他人生經歷中的重要地位、對他個人生命的意義。「地圖」於他,是探索與冒險的象徵,目的很單純,就是要發現美好的風景。所以,地圖也不是權威、不是規範、不是標準。

說實話,我以為這與通常對「地圖」的理解不同,但麥克懷特在引述地圖在他個人生命經驗的特有意義後,我能理解,也感到其中的真摯。我很喜歡這個說明,也很喜歡這個隱喻。


關於第一章〈外化對話〉,第一個感覺是「終於回來了」。畢竟繞出去讀了其他別的書,相關的不相關的,終於才回到敘事治療。這一章讀起來,由於已經有之前累積的理解,所以有點像是在複習。不過,這次直接讀麥克懷特的文字,他舉的一些案例,突然有股更強烈的、對於「藉由外化對話鬆動」的感受。

一直都知道,也實際體驗過,關於外化對話如何鬆動原本的僵局,但今天再讀,深深覺得,這種鬆動,很多時候不是邏輯性的,或者說,在不知不覺鬆動後,發現鬆動了的那一刻,不太像是出於一種邏輯性的理解,而是一種「感受」-覺得好像可以不再是。但我仍覺得這會是邏輯性的,出於「自我內在一致性」。

我現在還無法釐清上述這些的真實面貌,但我覺得,整個外化對話的過程,就是在陪著當事者去發掘出那些真的因為問題被掩蓋住了的、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雖說這是應該早已明瞭的,但今天讀來,衝擊與感受卻還是很鮮明...。


另,關於麥克懷特所提出的四個探索類型。這在之前已讀到過,但還是需要再重新抓出回憶再理解一下。

可先行指出的是,這四個探索類型不是一個依序完成的步驟,而是可能反覆來回、一邊摸索著的旅程,目的是要發掘出當事者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那種可能性。


「1.協調出獨特且接近真實經驗的問題定義」
這是讓當事者自己去說問題是什麼,而不是讓治療師/諮商師去幫當事者定義。雖然、儘管,在專業領域中無可避免的會有專業詞彙的定義,但,由於都是最貼近當事者的經驗與感受,所以理應由當事者自己去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定義,而不是被外人說是怎麼回事(不被社會語言定義)。

「2.繪製問題影響的地圖」
這一點白話說是:找出問題實際影響到什麼。這是問題的「行動」:問題「做了什麼」影響到我。

上述兩個在理解上沒有什麼問題。但「3.評估問題行為的效益與影響」及「4.為評估辯護」就比較難一點了。

「3.評估問題行為的效益與影響」
這指的是:說出自己對這些影響的感受?例如,不喜歡、不希望..。是這樣嗎?這裡使用「評估」這個動詞,是為了要帶入當事者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也是一種立場的表達。「這就是我的立場」,讓當事者表達出對這些影響的真實感受反應。

「4.為評估辯護」
也因此,在第4點上,「為什麼」就變得很重要。「面對問題造成的影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透過問「為什麼」,當事人得以說出自己的價值、希望與曾有過的經驗或信念,這些東西才是可以與問題對抗的素材。
當當事者可以說出「為什麼」,就表示這些為什麼的背後的那些根源,可能是當事者所在意的、所嚮往的。也就是價值觀與意義。於此,便也就有機會去改變。


關於前言&第一章讀感大致如上,接下來相信也會越來越有感,很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雞湯,但是又如何
3會員
320內容數
不是雞湯,但 是又如何 不是雞湯,但是 又如何
2025/07/25
讀完Ch.3〈重組會員對話〉了。非常易讀,麥克懷特舉了兩個案例例證演示說明,很引人入勝,並且很具啟發。 如果要最好地表達我對這一章的理解,我想直接引用書上的這段文字,直接地指出了我認為重組會員對話最核心之處:自我不是孤島,自我是在關係中的自我。 以下引述: 「重組會員對話 (re-memb
2025/07/25
讀完Ch.3〈重組會員對話〉了。非常易讀,麥克懷特舉了兩個案例例證演示說明,很引人入勝,並且很具啟發。 如果要最好地表達我對這一章的理解,我想直接引用書上的這段文字,直接地指出了我認為重組會員對話最核心之處:自我不是孤島,自我是在關係中的自我。 以下引述: 「重組會員對話 (re-memb
2025/07/24
今天讀了第二章〈重寫對話〉。讀下來也是一種溫習的感覺。 這一章提到了在進行重寫對話時,兩個非常有用的藍圖:行動藍圖與自我認同藍圖。 行動藍圖是:事件、環境、順序、時間、情節。 這是生活經驗。 自我認同藍圖是: -帶著意圖的理解 -理解什麼是一致性的價值 -內在的理解 -領悟、學習、知識 這是對
2025/07/24
今天讀了第二章〈重寫對話〉。讀下來也是一種溫習的感覺。 這一章提到了在進行重寫對話時,兩個非常有用的藍圖:行動藍圖與自我認同藍圖。 行動藍圖是:事件、環境、順序、時間、情節。 這是生活經驗。 自我認同藍圖是: -帶著意圖的理解 -理解什麼是一致性的價值 -內在的理解 -領悟、學習、知識 這是對
2025/07/21
前兩天讀完了,《靈魂的出生前計畫》。其實讀得很辛苦,真不是我擅長的讀物,可能也是沒有心思吧。 就像尋找威利,一邊讀著,我又在找尋書上預設了什麼。 從這些故事,告訴我的是,靈魂總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做出計畫,而當人格進入肉體開啟一段生活,便開始去體驗、去獲得那些欠缺的。 只是我不知道,是真的嗎?靈
2025/07/21
前兩天讀完了,《靈魂的出生前計畫》。其實讀得很辛苦,真不是我擅長的讀物,可能也是沒有心思吧。 就像尋找威利,一邊讀著,我又在找尋書上預設了什麼。 從這些故事,告訴我的是,靈魂總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做出計畫,而當人格進入肉體開啟一段生活,便開始去體驗、去獲得那些欠缺的。 只是我不知道,是真的嗎?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近期一篇曼報整理關於MIT教授的文章引起熱議,但是筆者讀起來卻無感。《文化地圖》這本書中談到說服的藝術,解答了無感的原因,也提供重要的提醒與啟發。
Thumbnail
近期一篇曼報整理關於MIT教授的文章引起熱議,但是筆者讀起來卻無感。《文化地圖》這本書中談到說服的藝術,解答了無感的原因,也提供重要的提醒與啟發。
Thumbnail
我想分享最近開始接觸的「人類圖」,啟發對自己的探索,畢竟剛接觸,還是個新手小白。 先了解各個分層都在講些什麼,知道自己在面臨事件時為何反應,像我本人「薦骨」沒有亮,就很難聽到別人給我們訊息馬上回應,畢竟我們在接受訊息時,其實內在已經在分析訊息,比較沒有多餘精力來即使回應,這些都發生在「薦骨」沒
Thumbnail
我想分享最近開始接觸的「人類圖」,啟發對自己的探索,畢竟剛接觸,還是個新手小白。 先了解各個分層都在講些什麼,知道自己在面臨事件時為何反應,像我本人「薦骨」沒有亮,就很難聽到別人給我們訊息馬上回應,畢竟我們在接受訊息時,其實內在已經在分析訊息,比較沒有多餘精力來即使回應,這些都發生在「薦骨」沒
Thumbnail
人生的藍圖從母腹中就已經設計好了,每一步都是按照這藍圖在前進,甚至當我們走在相反的方向時,這也是在藍圖中的一部分。試煉是一個接一個的過程,直到我們明白神的美意,我們才能釋懷,感恩讚美神的恩典。 2001年美國經歷了911事件後,曼哈頓的經濟陷入蕭條,對美國造成了嚴重打擊。迫於無奈,我也開始尋找
Thumbnail
人生的藍圖從母腹中就已經設計好了,每一步都是按照這藍圖在前進,甚至當我們走在相反的方向時,這也是在藍圖中的一部分。試煉是一個接一個的過程,直到我們明白神的美意,我們才能釋懷,感恩讚美神的恩典。 2001年美國經歷了911事件後,曼哈頓的經濟陷入蕭條,對美國造成了嚴重打擊。迫於無奈,我也開始尋找
Thumbnail
我剛發現自己曾經畫過這張圖: 概念永遠是指出一個範圍,而人所有的認知都是由概念組成。 所以當我們要傳遞一個事實給他人的時候,有點像是夜市的套圈圈,我丟出多個圈圈(概念),被那些圈圈共同套住的部分,就是我想傳遞的事實。 沒有他人就無所謂事實 學習的時候則是反過來。 我們透過分析別人拋過來的事實來
Thumbnail
我剛發現自己曾經畫過這張圖: 概念永遠是指出一個範圍,而人所有的認知都是由概念組成。 所以當我們要傳遞一個事實給他人的時候,有點像是夜市的套圈圈,我丟出多個圈圈(概念),被那些圈圈共同套住的部分,就是我想傳遞的事實。 沒有他人就無所謂事實 學習的時候則是反過來。 我們透過分析別人拋過來的事實來
Thumbnail
本文介紹如何理解並找回自己做決策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決策,並探討了策略和權威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鼓勵讀者遵循內在權威並執行策略,以確保每一個決策都是舒服、順暢的。另外,也提供了與作者一起討論的方式。需確保提供的出生時間精確,以取得精準的解讀內容。
Thumbnail
本文介紹如何理解並找回自己做決策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決策,並探討了策略和權威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鼓勵讀者遵循內在權威並執行策略,以確保每一個決策都是舒服、順暢的。另外,也提供了與作者一起討論的方式。需確保提供的出生時間精確,以取得精準的解讀內容。
Thumbnail
在地理的國度裏 自然與人文交錯成繽紛的世界 自然來自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來自於人口、經濟、交通、聚落、政治 以大地為底 隨意地塗抹 盡情揮灑 尋找一個科學的方法 來自於宇宙之眼的遙測 解析不清模糊形影 來自於孜孜不倦的地測 盡是攀不過的崇嶺 廣裘的幅員 遼闊的大地 渺
Thumbnail
在地理的國度裏 自然與人文交錯成繽紛的世界 自然來自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來自於人口、經濟、交通、聚落、政治 以大地為底 隨意地塗抹 盡情揮灑 尋找一個科學的方法 來自於宇宙之眼的遙測 解析不清模糊形影 來自於孜孜不倦的地測 盡是攀不過的崇嶺 廣裘的幅員 遼闊的大地 渺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