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解」失智 第3章 幸福感(遠離憂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摘要

有很多朋友,常因工作、傷痛、感情或健康無法走出來,可見憂鬱不是短期間內能一掃而空。一個人不快樂,關心他的人也很辛苦,所以「幸福感是一種什麼 ─ 對自己,也對別人,都很重要。」此外,憂鬱症狀是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之一,家屬以關懷、陪伴、非藥物療法的規律生活來穩定情緒,增加安全感,降低憂鬱症狀。

keyword:幸福感幸福方程式、人格特質、憂鬱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正念

本文章之目的

一、領悟「幸福感」廣泛的定義

二、瞭解自己是不是具有「幸福感指數」高的人格特質

三、體會憂鬱症狀是失智症精神行為的危險因子。

四、能區別憂鬱症與失智症之差異。

五、遠離失智採「非藥物療法」為先

文章開始

失智長輩有可能因過度壓抑而不快樂、不知道怎麼快樂起來,甚至不認為「應該快樂」,而新世代也有新的壓力來源,近年來青少年的自殺率年年增長,青少年憂鬱也是社會一大問題。

其實,造成心情不好、意志消沉的原因,各世代不盡相同,比如長輩的孤獨,英國與日本為此設立了「孤獨大臣」專責處理;還有,個人心態也需要轉變,要認識到快樂的重要性,並相信自己,才能邁出改變身心的第一步,也願意求助,走向幸福。

近年來則是越來越多患者表示雖然想要快樂,卻快樂不起來。不快樂、憂鬱的原因,每個世代可能都不同,但大致分類如下:面臨小孩生病或父母失智,遭遇極大的身心負擔;年紀大了,身體健康不好、失去獨立性,或是身體健康卻生活乏味、無人陪伴;中年人對工作的不確定感,覺得前景不明,往往婚姻狀況也不好;年輕人低薪、工時長,缺乏成就感;未婚女性越來越多,一開始還沒感覺,但一遇到感情挫折憂鬱感就一擁而上。

為「幸福感」下一個廣泛的定義

幸福感」的研究始於 1950 年代後期,作為探討生活品質的指標,以此檢視社會變遷與提升社會政策。近來,隨著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日漸蓬勃,探討人類美好生活、「幸福感」的論述越來越多。

什麼是「幸福感」?幾乎很難能為它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因為每個人對它的詮釋都不盡相同,但無疑的,人活在世間,無不期望幸福。

有人認為「幸福感」是物慾滿足後的娛樂享樂感受;有人認為「幸福感」是宗教滌化人心後所達成的一種心靈上的安詳寧靜狀態;有人以為「幸福感」是從事美德高尚行為後的副產品;更有人以為幸福是人生的至善境界。所以,「幸福感」是一個正向經驗,人人都想追求。

美國哈佛大學授正向心理學課程的教授泰勒.沙哈爾 (Taylor Shahar) 曾寫下一條幸福方程式:「幸福=快樂+有意義」。換句話說,感覺好加上做好事,那才叫快樂。

蘇格拉底(Socrates)認為,「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後是一位幸福之人」。幸福是每個人終身希望與追求的,其具體的內涵包括正向與負向的情緒、快樂、生活滿意、生命目標的期待與達成獲得一致、身心調和及心情等。

是故,國際間的幸福、福祉、生活品質、生活滿意度等相關概念的調查中,大致上使用福祉、生活品質、滿意、道德、正面的心理健康、自我實現、樂觀或 希望做為調查指標。

簡言之,「幸福感」是個人主觀的經驗,包括情緒、認知和身心健康等三個層面,共通要素為生活滿意、正向情緒、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及完整的滿足感;「幸福感」可以使個體發現自己,並瞭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幸福感」是一種廣泛的概念,包括了感受愉快的情緒、較低程度的負面心情,以及高度的生活滿意度

「幸福感」理論:人格特質學派

幸福感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意指幸福感是人格特質所造成,其產生原因可能有二:先天遺傳因素(即個人擁有一個容易誘發愉悅快樂的生理機制)、後天學習的結果。

擁有以下特質的人「幸福感指數」最高,如下:

第一,熱情:熱情的人們通常是友善的、好交際的、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生活中充滿樂趣。

第二,低度退縮:退縮度低的人不容易沮喪、洩氣、不胡思亂想、不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們不會輕易陷入抑鬱或焦慮中而無法自拔。

第三,勤奮:勤奮努力的人往往有目標、能自律、有效率、堅定又有能力,他們充滿恆毅力,能堅毅不移地朝長期目標邁進。

第四,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在乎別人的感受,關心別人是否覺得幸福。

第五,智能上的好奇心:在智能上常保好奇心的人能接納新的點子、喜好深度與複雜的思考、並且有自省能力。

此外,另二種人格特質離幸福最遠,如左:一是有完美傾向:守秩序的人、喜好整潔與例行事宜,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他們無法表現出任何一個正面的幸福面向,而且還擁有較低度的自我成長;另一是善變:善變的人較易情緒不定且易怒,不易控制自己的衝動。有趣的是,一個情緒化而衝動的人如果沒有感到焦慮或害怕,那麼還是有可能可以靠近幸福。

憂鬱症狀是失智症精神行為的危險因子

長者常常抱怨東西不見了,認為自己身體出了狀況,感覺幾乎每天都是很疲累,晚上又睡不著,胃口變得很差,一點食慾都沒有。所有家屬都會以為是長者因年齡大了,這些是老化的現象,安慰他們凡事看開些,心情放輕鬆就好,但他們的抱怨越來越多,甚至認為家屬要害他們,在菜裡加了毒藥,讓原本就沒味胃口的他們,更不敢吃家屬煮的菜。

這下讓家屬間關係緊張起來,也覺得受到很大委屈,那麼辛苦照顧他們並每天準備三餐,卻遭到他們這樣的指控,每天也常耐不住淚流滿面。家屬只好先帶長者去醫院看家醫科,家醫科醫師聽完家屬的陳述,及長者自己的敘述後,先用AD-8(級極早期失智症摔篩檢量表來檢測,8個題目中,長者有4-5個題目回答是有困難,醫師就建議家屬轉診到神經內科作進一步的檢測。

緊接著,在神經內科醫師多次門診,分別就長者的病史、用藥紀錄、家族病史等進行瞭解,還作了驗血、腦部的核磁共振 (MRI) 掃瞄、簡短智能評估 (MMSE) 、臨床失智症評分量表(CDR)等。經過一個月,醫師根據檢驗結果告訴他們,長者是輕度失智症,症狀是屬於失智症中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有憂鬱症狀及其他精神症狀譬如:被害妄想等。

最後,社區失智症照護專家對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上先以非藥物療法為優先策略。對於90%的失智症類型是不可逆(Ireeversible)的病症,也就是沒有藥物可能治癒,其藥物功效是針對輕度失智症患者(三到五成),以及在認知功能及維持日常生活功能上有減緩退化的功能。

進一步解釋,失智症長者憂鬱症狀的發生頻率在 40-50% 之間。多數為輕度的憂鬱情緒,少數為重度憂鬱。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相比較,血管性失智症患者有較多憂鬱症狀。情緒障礙多半出現在早期輕度的失智症患者身上,有時憂鬱情緒並不直接表現,反而以行為障礙,如不配合、唱反調、甚至鬧脾氣等方式來表現。

憂鬱症與幸福感之區別

憂鬱症與幸福感之區別

失智症與憂鬱症如何區別

為了避免家中長者有「假性失智症」(約佔憂鬱症者的10至15%),教導大家區別失智症與憂鬱症之差異,如下:

第一,憂鬱症發病的時間較能確定,失智症則不確定。

第二,憂鬱症患者過去病史中也許有憂鬱症的記錄,失智症則沒有。

第三,憂鬱症患者常會強調自己記憶不好,失智症患者則極力掩飾自己有記憶的問題。

第四,憂鬱症病程進行快且不規則,無日夜差異,失智症病程進行緩慢,且夜晚較差。

第五,憂鬱症患者的電腦斷層掃描和腦電波檢查為正常,失智症患者出現異常。

第六,憂鬱症患者對問題的反應通常為「不知道」,失智症患者則是會虛答或言語重覆,甚至有無法正確使用字語的現象。

第七,憂鬱症患者少有神經學檢查上的異常,失智症患者則較多有異常現象。

遠離失智採「非藥物療法」為先

關懷、陪伴、規律生活是良藥。家屬晚上回家後,多聆聽長者到底想說什麼非常重要,有時老人家要的只是家人多一些關心而已。常回家吃飯,可以使老人空虛寂寞的心得到填補,增加她的安全感,可降低精神行為症狀的產生。

此外,幸福感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其產生原因可能包含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學習的結果。是故,為了遠離憂鬱、失智所採取「非藥物療法」為先時,所有人務必體認幸福感是一種什麼?方能有效控制精神行為症狀,請詳閱以下四種模式。

01、幸福感是一種權力

由於,1960年代的族群成長在物質匱乏時期,卻因教育與社會紛紛要求自律,造成長期被壓抑,追求快樂反而是罪惡的行為,加上嚴謹氛圍把人壓得透不過氣來。如今,昔非今比,把幸福感是一種權力,還權於民。是故,不只上述年代族群,連帶其他年代一樣,勿得意忘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02、幸福感是一種對己的責任

責任感可從知、情、意、行四個層面作剖析。知,是指認知,包括對「責任」這觀念的感知、理解及掌握,例如:當你不快樂,真的關心你、愛你的人怎麼會快樂?情,是泛指道德情緒,例如:逃避犧牲快樂的內疚感。意,是指人的意志,個人會積極調節自己的活動,努力實踐自己的責任,例如:有工作、有生活、有社交。行,是指由認知轉化為行為,並能有實踐的技巧,例如:永不低估笑口常開的力量停止在暴雨中找出路,盡情享受陽光吧

03、幸福感是一種學習

不斷地改善自己、提昇自己,努力地追求嘗試新事物,渴望自己能有所進步,經常挑戰自己。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態度,是所有人能夠在快樂的道路上努力不懈的原動力。

04、幸福感是一種意願

信心是建造自己的基石,有自信的人不僅樂於接受挑戰,也勇於面對困難。而自信是一股很重要的生存、生活與行事力量,它源自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同樣地,人人自然希望找到幸福快樂。然而,許多人發現快樂就像沙粒一樣抓不住,很容易就溜走了。這說明缺乏自信與改變觀念,因而忘了它是一個決定,也是一種勇氣。

結語

重度憂鬱患者常常會出現表情呆滯、反應減弱、表情淡漠、甚至對他人的話語毫無反應等等症狀,而被誤認為是失智症大腦認知退化的表現;失智患者也常常會有情緒低落、對周遭一切事情提不起興趣等憂鬱症狀,且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甚至有時候不輸真正的憂鬱症。

所以,快樂就像沙粒一樣抓不住,但遠離憂鬱,是你另一個重要選項。

遠離憂鬱、失智,內化「幸福感」務必從年輕時做起。你我聚焦於「正念」:一種漸受心理健康與身體療癒專業領域所重視的內在狀態。所謂正念,不外乎與你自己的身心現況和諧共處,而得到一種奠基於心理學領域的接納與滿足。

允許自己大哭一場: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憤怒、悲傷或壓力倍增時放聲大哭,其實是好事一樁,這一哭,不但對身體與情緒都是一場洗滌與釋放,對療癒的過程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最後,從年輕到年老:每天一件事正念生活(心存幸福感),全面滋養你的身、心、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adre的沙龍
3會員
46內容數
類神經網路模型是運用數學、程式設計、心理學等知識的工具結構,它模仿神經元的節點,在功能上滿足了心理學研究泛用型神經網路(例如大腦)的彈性需求。要達到「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目標,再以「認知工程」為手法,應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於系統設計,使得機器人的功能和結構能夠與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模型相匹配,才能有用、能用。
Jeadr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03
重大事件可能對人造成重大的影響,可能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不只是扼殺和阻礙一個人的內在小孩(真實自我或失落的自我),當事人本身也時常因為反覆的壓力、極度的創傷,結果嚴重生病。
Thumbnail
2022/03/03
重大事件可能對人造成重大的影響,可能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不只是扼殺和阻礙一個人的內在小孩(真實自我或失落的自我),當事人本身也時常因為反覆的壓力、極度的創傷,結果嚴重生病。
Thumbnail
2022/03/01
當懷抱的希望一再落空,讓人頻頻陷入谷底。但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敗,冥冥中又是一股推動自己找到新方向的助力。人生是一趟體驗之旅,春夏秋冬的景致變化、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心,以及學會「順其自然,是活在當下」。
Thumbnail
2022/03/01
當懷抱的希望一再落空,讓人頻頻陷入谷底。但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敗,冥冥中又是一股推動自己找到新方向的助力。人生是一趟體驗之旅,春夏秋冬的景致變化、好與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心,以及學會「順其自然,是活在當下」。
Thumbnail
2022/03/01
從偶像劇中,我們可以見到日常生活中關於性別議題的縮影,這也是我們應該更為謹慎面對與思考的問題。例如,愛情等於屈服,你/妳認同嗎?
Thumbnail
2022/03/01
從偶像劇中,我們可以見到日常生活中關於性別議題的縮影,這也是我們應該更為謹慎面對與思考的問題。例如,愛情等於屈服,你/妳認同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要的是,如果我有錢了,我就會幸福。如果今天我可以自由自在,我就會幸福。如果做到了很多事情,我就會幸福? 然而幸福是一種感受,很多時候的擁有,真的幸福嗎?就像生活裡需要的斷捨離,你以為多就是好,然而精緻才是最重要。 於是囤積了很多的想要,忽略自己心中真正的需要,你,真的幸福嗎? 如果我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要的是,如果我有錢了,我就會幸福。如果今天我可以自由自在,我就會幸福。如果做到了很多事情,我就會幸福? 然而幸福是一種感受,很多時候的擁有,真的幸福嗎?就像生活裡需要的斷捨離,你以為多就是好,然而精緻才是最重要。 於是囤積了很多的想要,忽略自己心中真正的需要,你,真的幸福嗎? 如果我
Thumbnail
哈佛幸福學研究認為,幸福是一種綜合性的態度和情感,不僅受到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還受到個體的人際關係、自我價值感和情感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哈佛最長的幸福學研究給你答案,追求幸福就要避免成為下面所述的八種人。若你能做到,恭喜你離幸福不遠了。
Thumbnail
哈佛幸福學研究認為,幸福是一種綜合性的態度和情感,不僅受到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還受到個體的人際關係、自我價值感和情感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哈佛最長的幸福學研究給你答案,追求幸福就要避免成為下面所述的八種人。若你能做到,恭喜你離幸福不遠了。
Thumbnail
微不足道卻笑容滿面 大家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是,看似微不足道,但卻不自覺嘴角上揚,就好像奔跑在草地上的孩子一樣,隨風輕撫、隨心所欲,或是一句親切有真誠的早安平淡卻有溫度。這樣悠然、自在的小確幸,對小璞來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養分,這些小確幸的累積,都是成就幸福的來源你說,幸福難嗎? 幸福理論 是由正向心理學
Thumbnail
微不足道卻笑容滿面 大家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是,看似微不足道,但卻不自覺嘴角上揚,就好像奔跑在草地上的孩子一樣,隨風輕撫、隨心所欲,或是一句親切有真誠的早安平淡卻有溫度。這樣悠然、自在的小確幸,對小璞來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養分,這些小確幸的累積,都是成就幸福的來源你說,幸福難嗎? 幸福理論 是由正向心理學
Thumbnail
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自己間接追求到快樂呢?我覺得除了學習放下追尋各種人、事、物的執著心,也要明白且接受我們之所以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並非代表我們會一直處於情緒的高潮,我們並不會從此變得不再感到憂傷、嫉妒或憤怒。學習擁抱情緒在我們生活中的正常來去,反而能讓人們更加接近快樂的真諦!
Thumbnail
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自己間接追求到快樂呢?我覺得除了學習放下追尋各種人、事、物的執著心,也要明白且接受我們之所以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並非代表我們會一直處於情緒的高潮,我們並不會從此變得不再感到憂傷、嫉妒或憤怒。學習擁抱情緒在我們生活中的正常來去,反而能讓人們更加接近快樂的真諦!
Thumbnail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Thumbnail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Thumbnail
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世界裡,現在人該如何守住自己心中的一方淨土? 正因為人生無法盡善盡美,才會懂得珍惜每分每秒的小確幸! 前言 你是否心中常有"很無聊"、這樣生活真沒意思等類似的想法。在這個忙碌的生活世界裡生活久了,人們的新會變得迷茫,幸福感也會逐漸的消失。幸福應該是一個人心靈深處真真
Thumbnail
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世界裡,現在人該如何守住自己心中的一方淨土? 正因為人生無法盡善盡美,才會懂得珍惜每分每秒的小確幸! 前言 你是否心中常有"很無聊"、這樣生活真沒意思等類似的想法。在這個忙碌的生活世界裡生活久了,人們的新會變得迷茫,幸福感也會逐漸的消失。幸福應該是一個人心靈深處真真
Thumbnail
有很多朋友,常因工作、傷痛、感情或健康無法走出來,可見憂鬱不是短期間內能一掃而空。一個人不快樂,關心他的人也很辛苦,所以「幸福感是一種什麼 ─ 對自己,也對別人,都很重要。」此外,憂鬱症狀是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之一,家屬以關懷、陪伴、非藥物療法的規律生活來穩定情緒,增加安全感,降低憂鬱症狀。
Thumbnail
有很多朋友,常因工作、傷痛、感情或健康無法走出來,可見憂鬱不是短期間內能一掃而空。一個人不快樂,關心他的人也很辛苦,所以「幸福感是一種什麼 ─ 對自己,也對別人,都很重要。」此外,憂鬱症狀是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之一,家屬以關懷、陪伴、非藥物療法的規律生活來穩定情緒,增加安全感,降低憂鬱症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