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參加迷你讀書會,碰到一個創業第五年的年輕朋友。他今年30歲,之前在廣告公司,一路從廣告創意、影片製作到IP設定,COVID期間那波素人轉IP的紅利讓他接了許多案子,幾年間公司已經有三位員工了: 一個企劃、一個攝影、一個後製,三位也都是年輕人(~更年輕)。
朋友本以為有了員工後就能輕鬆些,去做更多他想要做的新嘗試,結果聊著聊著,讀書會後半段直接變成「職涯微諮詢」。
他有三個困擾。困擾一:創意變「災難」,老闆淪為「救火隊」
他說,他請人來是想放手讓他們去接手目前他的案子,自己能抽身做更多嘗試。結果這些搞創意的,每個都想「自由發揮」,做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是能交給客戶的,不是方向偏離,就是質感不夠。另外創意人也不太願意碰行政庶務這些雜事,所以他們不願意碰的事,還有他們搞砸的「創意」作品,都得由他這個老闆跳下來接手。
我告訴他,別讓他們以為只要做創意就可以賺錢。你要把這些作品生產線的「全貌」攤給他們看。從前期的客戶溝通、接案對焦,到中期的創意執行、拍攝製作,再到後期的影片交付、行政收尾。這整套流程,才叫「影音維生」流程。他們現在只做了環節中的中期的創意程序,而且還容易「跑偏」。
你跟他們談條件:想專心發揮創意也行,前後端可以由你這位老闆來扛,但前提是,交出來的東西,必須是能讓客戶滿意、讓你放心的「成品」。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那就老老實實地從頭學起,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完整。別以為光有創意就能當飯吃,創意是拿來變現,不是拿來「自嗨」的。
你對於可以交給客戶的影片的標準在哪裡?你能不能清楚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可以賣給客戶的創意」?先把標準說清楚!
困擾二:公司是老闆的,關我員工屁事?
接下來的況擾是,員工根本沒有「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的概念。拍攝場地租了,時間也預計好了,結果常常拖延,常常在支付額外的超時費用。他跟員工苦口婆心地說:「超時費增加,公司利潤就減少,這樣會影響到獎金!」說完後鴉雀無聲。當每次提到錢和責任,員工就自動進入「沉默是金」模式,一副「這是老闆的事,與我無關」的態度。
現在大家常常在討論關於2000年後出生的世代的各種議題,談情懷、談「把公司當家」,他們是不會有共感的。他們分得很清楚:你是老闆,你要負責賺錢,提供我好的工作環境、好的薪資福利。我是打工的,我做好我的本職工作就行。
所以,得把「把公司當成自己的」這個概念,變成「有賞」的具體制度。
我建議可以暫時設定一個「不超時獎金」來推廣不超時概念,養成不超時的習慣跟文化。譬如設定在一個月內,整個團隊都沒有超時,就發獎金。讓他們明白,省下來的錢,真的能變成自己的口袋裡的錢。哪些準備工作可以提前做,哪些只能在拍攝現場解決,這些訣竅與眉角,有過幾次經驗後都很清楚。
讓「替公司著想」這件事的養成,量化、具體化,並且跟他們的利益掛鉤。用制度利益驅動,進而養成習慣。
困擾三:學習,然後呢?別讓「學習」變成「打水漂」!
他還提出,不希望員工只守著自己的園地,希望大家都能成長,所以會帶著大家出去上課,或是請達人來分享。結果發現,學了就學了,沒有下文,錢像打水漂一樣,後續什麼都沒發生。他問,怎麼才能讓他們持續學習,並且學以致用?
我告訴他,現在這三個人,企劃、拍攝、後製,分工明確,但彼此之間卻少一種「互通」和「協作」。既然從事視覺產業,以”吸睛”為核心,那就從他們最擅長的地方入手。
譬如每周小聚一下,讓大家輪流分享一支他們覺得「精彩」或「吸睛」的30秒內的短影片。然後,讓他們說說,為什麼這支影片吸引他?企劃會從企劃角度看,攝影會從構圖運鏡看,後製會從剪輯特效看。當每個人都分享自己的觀點時,不僅能促進彼此了解,知道對方在想什麼、關注什麼,還能拓展彼此的視野。
而這不僅是分享而已,還可以是直接落地的契機。大家分享後進一步討論:這支影片的創意,能不能用到我們自己的專案上?我們之前做的影片,如果用上這個點子,會不會更好?這是在創造一個「自動學習、主動學習、互助學習」的場域,甚至還能有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的作用。
由老闆帶頭做,第一次、第二次,他們可能還會不習慣,甚至敷衍了事。但只要堅持下去,相信我,到了第三次、第四次,你就會看到變化。
還有一個讓活動成功的小招術:分享的時候,準備「貴一點」的點心!讓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交流,有好吃的,心情好,參與度自然就高。把這種「學習分享會」變成「下午茶交流會」的形式,把壓力降到最低。
聽到這些,這位年輕的老闆眼睛都亮了,他說感覺很多謎霧都豁然開朗了,很興奮,立馬就要回去試。
我看著他興奮的神情,腦袋裡想的是: 創業者的心態,和上班族的心態,果然是天壤之別! 當創業者聽到一個可能解決困境的辦法時,第一反應是「我要去試試看!」而上班族,願意立刻去嘗試的,可能低於一半的比例。
「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真的能點燃一個人的參與度和行動力。
我對於如何讓團隊變成「自發性的學習性組織」這件事充滿熱情,因為我相信,一群人的共同學習,能改變很多事情,讓大家一起成長。
很多事都是心態的問題,請了人,卻發現自己更累,有時是因為你這個老闆,還沒從「個人模式」的思維裡跳脫出來。
過去當freelancer,習慣了所有事情自己扛,所有細節自己抓。但現在有了團隊,就必須學會放權、信任,並且建立一套「讓員工為結果負責」的機制。
年輕人有他們的遊戲規則,你必須用他們的語言去溝通(當然30歲的老闆也是年輕人 😅 )。當你把「為公司負責」這件事,變成實實在在的「獎金」和「個人成長」時,你會發現,他們會比你想像的更積極、更有創意。
所以趕快審視一下,
是不是還在用打工仔的思維當老闆?
是不是還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
你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你現在的責任,是建立一套能讓團隊自發運轉、自發學習的系統,並且用利益去驅動他們,用成長去激勵他們。
「把公司當成自己的」這句話,對老闆而言是天經地義,但對員工來說,它必須是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回報」。當他們看到自己的付出能換來實質的收穫和能力的提升時,他們會主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