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禍-(下)
自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的數據報告顯示:
關於水污染與疾病——
◎全球約有二十億人飲用的水源遭病菌污染(WHO 2023)。◎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無法取得「安全管理」的飲用水(UNICEF 2021)
這即代表,有數十億人所接觸水源中有著許多常見的病原體,如:霍亂弧菌、阿米巴原蟲、沙門氏菌、腸道病毒(如輪狀病毒)、瘧原蟲(如生活於池水中的按蚊繁殖區)。
關於水中毒與慢性暴露——
◎孟加拉與印度地下水大量含砷,導致慢性砷中毒(皮膚癌、內臟衰竭)。
◎非洲與南美部分地區水源含鉛、汞、農藥與鎘——主要來自非法採礦、工業污染與農業回流水。
關於水造成死亡與疾病負擔——
◎每年約有兩百萬人死於與水污染有關的疾病,其中大多數是五歲以下兒童。
◎腹瀉仍是發展中國家第二大致命疾病(兒童)。
◎缺乏安全水與衛生設施將導致感染、營養不良與教育中斷。
歷史的著名典型案例有——
(1)孟加拉地下水砷中毒(Bangladesh Arsenic Crisis):上世紀九O年代後期發現,超過三千萬人長期飲用含砷地下水,引起皮膚病變、內臟癌、免疫系統崩潰,造成廣泛死亡與社會恐慌,被稱為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中毒事件之一」。
(2)剛果河盆地病水與戰亂交織:因多年戰亂導致當地缺乏基礎設施,居民僅能靠池塘、溪流與雨水生活,因而造成嚴重的霍亂與瘧疾流行。據WHO報告,剛果民主共和國每年有十數萬孩童死於「可預防的水源疾病」。
(3)印度恰蒂斯加爾邦、比哈爾邦:農業灌溉大量抽取地下水,破壞水層平衡,促進污染物上升,且因貧窮村落無法負擔水處理設施,缺乏淨水處理與監測系統,無法即時偵測,飲水中頻繁出現砷、氟極端超標,氟污染佈局廣泛,造成上千萬人:
○砷中毒(慢性):皮膚色素沉著、粗糙角化;肺、膀胱、皮膚等多種癌症;心血管及神經病變。
○氟中毒(氟骨症):牙齒永久損傷、骨骼硬化與關節疼痛;嚴重者骨骼變形甚至癱瘓。
○社會衝擊:健康惡化降低生產力與工作能力;醫療負擔沉重;兒童學習受限;貧窮惡性循環加劇。
全球約有二十億人仍每日依賴不安全或遭病原污染的飲用水,導致每年數百萬人罹患水媒疾病,並導致大量兒童死亡與慢性中毒。
在許多貧困地區,「喝水」這個每日必須的動作,不是恢復活力,而是在進入疾病、貧困與死亡的迴圈。
這在台灣,屬於高收入城市的居民,有自來水與淨水設備,飲水中含氯消毒、重金屬過濾,還每日監控水資源品質,是難以想像的困境。
而在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分析中,水不只是災難媒介,更是放大人性邪惡的試煉場。以下這些案例,則說明了當人類失去對水的敬畏與平衡時,水便反映出人性之惡的頑劣自私。
例如:
●水災現場引發生存競爭,人們搶奪物資,以謊言、排外與暴力維護生存權利。
如二O一三年的颶風「海燕」侵襲菲律賓後,引發洪水與全面癱瘓。塔克洛班市物資分配緩慢、基礎設施崩潰,導致災民爭奪乾糧與基本用品。
據報導,救援物資貨車曾遭攻擊,食物、補給被搶;部分超市、商場也因缺乏秩序而遭洗劫。地方當局稱:「這不是犯罪,而是生存需求下的行動。」
又如美國新奧爾良二OO五年的卡崔娜颶風造成嚴重洪水與基本服務癱瘓。市區許多居民滯留,無法取得水、食物與醫療資源。隨之出現大量搶劫、攻擊與射擊事件,警方共逮捕超過六百名搶劫者。
且社會動盪升高時,出現因恐懼與不信任形成白人準民兵與警察的巡邏隊,以「保護財產」為名實施暴力。
●水源污染的來源可能是工業與政權的操控,並罔顧對弱勢族群的權益,變相讓遭到汙染的日常用水成為一種慢性迫害的象徵。
如跨國石油企業Shell在西非Niger Delta長期非法傾倒原油與化學廢水,污染Ogale與Bille等貧困村落水源。但當地政府與企業利益交錯,社區抗議屢遭壓制,污染持續卻未獲整治;村民飲用水中檢出致癌苯等高濃度有毒化學物質。
這組水體污染案例被環境與人權團體視為典型的「慢性毒殺」——資源仍掌握在權勢集團,弱勢社區的健康與水權遭結構性剝奪。
又如前述提到美國密西根州Flint水危機事件:州官員與環保部門長期忽視居民投訴,故意延遲測試與處理,直至問題公開後才開始應對。而該城超過有56%為黑人與低收入群體,明顯屬環境種族歧视案例。
據報導,該事件對當地健康影響甚大,毒鉛血症導致兒童智力下滑,罹患率倍增,自來水導致軍團菌疫情爆發,居民稱身體「像被慢性毒殺」。
●飲用水的壟斷在某些地區是被資本操控人民的手段,以生命基本權進行脅迫就範,以可能引發該地區掠奪、剝削與道德崩潰的亂象。
像是:
◎印度(某些邦)——泰米爾納德邦、恰蒂斯加爾、比哈爾等礦泉水公司壟斷地下水,如可口可樂(Coca-Cola)與百事可樂(Pepsi)等公司,獲得大量地下水抽取許可,製造瓶裝水與汽水,使當地村落地下水井枯竭,居民需每日步行數公里取水,但即使部分地下水含砷與氟超標,居民又無法負擔瓶裝水,只能喝污染水。
◎在智利,自皮諾契特軍政府以來,智利軍政府將所有水資源均歸屬私人所有。水權可買賣、轉讓,甚至長期轉為跨國公司所有。
這造成礦業、農業大戶與跨國企業囤積大量水權,小農、原住民與貧民區居民卻水源不足、乾旱頻發,飲用水常被迫依靠卡車送水或地下井水(品質惡劣)。二O一九年後持續有民間與憲改運動要求「恢復水公有權」。
◎美國加州將水資源變成金融商品,如二O二O年納斯達克推出的水期貨(Water Futures)市場。這導致水權被大型農企與投資基金囤積;水源變商品,價格隨氣候與需求飆升,普通農民難以承擔,造成「水貧窮」與灌溉不平等擴大。
◎在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科恰班巴市政府在一九九九年至二OOO年間,將飲水供應系統私有化,轉交給美國企業Bechtel控股的公司「Aguas del Tunari」,結果造成飲水價格暴漲至居民收入的20%,政府還強迫居民繳費,甚至禁止收集雨水,於是大規模示威爆發,稱為「水戰」,數百人受傷,一人死亡,最終私有化計畫被迫終止。
經濟學家與人權組織稱此案為「新殖民主義下水資源被掠奪的典型案例」,此案也成為全球反對「水商品化」運動的象徵
●「跨國水戰」(transboundary water conflicts),是指因共享河川、湖泊或地下水資源而引發的國際衝突、緊張或軍事對峙。
當前有幾種衝突:
▲尼羅河流域水權爭端(埃及、衣索比亞、蘇丹等)
>焦點:衣索比亞興建「大復興水壩(GERD)」
>背景:尼羅河是埃及85%飲用與農業水源來源,但源頭在衣索比亞高原(青尼羅河)。
>衝突點:埃及擔心水壩蓄水導致水量銳減,威脅糧食與經濟安全。
>情勢:二O二O年以來外交斡旋持續,埃及曾揚言「不排除軍事行動」。
>現況:非洲聯盟(AU)斡旋停滯,區域緊張未解。
▲尼日河流域爭端(馬利、尼日、奈及利亞等)
>核心問題:上游國大量抽水灌溉,導致下游乾旱、漁業與農業崩潰。
>衝突形式:社區間衝突、難民遷徙、武裝部族鬥爭。
>背景延伸:氣候變遷加劇雨量不穩,極端乾旱與洪水輪替。
>現況:多國已簽水資源合作協議(Niger Basin Authority),但執行力薄弱。
▲中國 vs. 下游湄公河國(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
>焦點:中國在上游瀾滄江(湄公河上游)興建十一座大型水壩
>問題:影響下游農業與魚類生態、加劇乾季旱災
>控訴:越南與柬埔寨多次表示中國未即時分享水流量資訊
>現況:中國雖參與「湄公河委員會對話國」,但未簽約正式合作機制
▲土耳其 vs. 敘利亞/伊拉克: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核心:土耳其的「東南安納托利亞計畫(GAP)」興建二十二座水壩。
>影響:減少下游兩國水量,導致農業受創、內亂加劇。
>抗議:伊拉克水資源部稱「已進入國家水危機」。
>現況:敘利亞內戰與恐怖活動阻礙合作,地區水資源危機持續惡化。
雖然水的意象有純淨的一面,但我們可能忽略了,水質是如何輕易就會產生劣化的質變。
我們都知道,只須讓一盆水靜置一段日子,水質就會變得不再適合飲用。
水果經過乾燥處理能變成甜香的果乾,但水分沒控管好,果肉就會腐爛長蠅。
在路邊,我曾見過沒人清掃的小小狗屍。
若是沒有水分,應該會像木乃伊般靜靜安眠吧。
——而不會去孕育在肌肉組織中蠕動鑽爬的諸多生命。
環境不潔,靜置的水會濁化,孳生蚊蟲與細菌。
水孕育生命,但不一定會是我們喜歡相處的生命。
這些,都是理解水的特性,不可忽略的。
然後,這篇終究不是自然科學與水資源災難報告,何以會陳列這些資料?
因為,一切訊息都會存於「靈」當中。
包括每個人的感受與情緒。
以及以上事件中,每個人所遭遇的感受與情緒。
除了反饋給「社會」作為構念的底層邏輯資訊外,還可能會因靈我「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感知能力,讓這些因水而起的人類共有負面潛意識訊息不知不覺流入我們意識當中。
有過經驗嗎?看著某些洪水天災的新聞,卻莫名地突然感到恐懼與焦慮,明明自己處在安全的地區,所處的環境鳥語花香、天氣晴朗。
或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在二O二五年七月四日,於午夜三點大家熟睡時分,突然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幾十分鐘內水淹近三層樓,驚醒眾人憨夢之餘,也捲走了上百人的生命——
看這則新聞時,有何感想呢?
古傳,五行當中,水行的連結情緒是恐懼與驚嚇。
看完以上這些關於水的種種災禍,不管是間接還是直接的,不管是人為還是自然所為,是否對於水行的連結情緒為何是——恐懼與驚嚇——有更深的體悟呢?
這一切,是全人類共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