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死-(一)水與死之本能
佛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死之本能(Thanatos)」,即生命體傾向於回到無機狀態的衝動。
這種本能並非單純尋死,而是一種深層、靜默的拉力,驅使個體走向靜止、融合與解離。
心理學界逐漸接受這樣一個概念:除了建設性的生命驅力(Eros),人類的精神系統亦內建一種尋求「終止、靜止、回歸無機狀態」的潛在傾向。這不是自殺衝動的單純表現,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慾望——解除張力、消融自我邊界、逃離苦痛與內在衝突的根源動機。
水,特別是深海與無聲的湖泊,即為這種驅力的象徵,亦是這股驅力最深刻的心理意象。。
「死亡之欲並非暴力的,而是溫柔地、靜靜地引領回歸虛無。」佛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如此提到。
水的無形性象徵死亡的不確定與不可抗拒。
水的包覆性暗合子宮回歸與解構自我邊界的渴望。
溺水夢與焦慮夢是死之本能在夢中原型性顯現的常見樣態。
文化與歷史中的水與死亡亦有聯結。
古埃及神話中,亡者需渡過冥河,才能進入死後世界。
希臘神話中,冥界之河「斯堤克斯(Styx)」象徵死亡誓言與靈魂隔離。
東方佛教譬喻中,水常被比喻為「生死之流」,唯有覺者能渡過彼岸。
中國與日本的傳統民俗中,水鬼、河神與溺水亡魂始終帶有超自然色彩,表現出「水域即幽冥」的想像邏輯。
在這些文化中,「水」是死亡的媒介、轉化的通道、亦是靈魂之旅的起點。
宗教中的水,不只是洗淨,更是滅我、斷執、離世的前奏。它將死亡形式化,將死之本能轉化為儀式中的可控結構。
如古埃及的冥河(Nun)象徵靈魂歸返的混沌之水。
而希臘羅馬的冥河(Styx)需由擺渡人卡戎送達彼岸。
基督教的洗禮象徵「舊我之死」與靈魂重生。
佛教的三途河則象徵業報與死亡過渡的業海。
或薩滿教的水是靈魂進入「祖靈之境」的界門。
在蘇非派伊斯蘭神秘主義中,它是「自我消融」(fana)於神的海洋,是靈魂最深層的戀慕與歸屬。愛神者如溺於神的海洋中,失我、無我,成為永恆。
在這裡,水不僅是象徵,更是一種精神性的「通道」——協助人類跨越生死門檻的神聖媒介。
佛洛伊德認為,Thanatos(死之本能)是與 Eros(生之本能)並列的人類本能,驅使我們傾向於無變化、無痛苦的靜止狀態——也就是死亡。
「在某種意義上,死亡不是外力的入侵,而是內在的召喚。」佛洛伊德在《超越快樂原則》這麼說。
水,尤其是深沉、無聲的水域,對某些處於痛苦、創傷或孤絕狀態下的個體而言,並非恐懼的象徵,而是一種安靜地回歸的可能性。
心理臨床中,許多自殺傾向個體描述「被水吸引」、「想沉入水中安睡」,其心理動力並非意識上的毀滅,而是想從劇烈情緒與外界壓力中溶解自己。
在自殺研究與臨床經驗中有下列現象:
●自殺意象中的水:溺水、被潮水吞噬、站在橋邊或海岸等場景,是許多重度憂鬱與解離個案夢境中的常見主題。
●水中自殺傾向:日本、韓國、英國等地高比例選擇跳河、投海;不單是地理便利,更與文化中「潔淨」、「無痛」、「自然解脫」的象徵語言相關。
●創傷後症候群(PTSD)患者中,被水包圍的夢境往往與出生記憶、窒息恐懼與自我消融感相連。
這些指向:對某些人而言,「水」象徵著一種死亡的溫柔形式,不是爆烈的終結,而是逐漸沉入靜默的融合,以及對無痛與無聲的嚮往——如「沉入水中」。
這些不是單純的厭世,而是一種來自心理深層的「驅動力錯置」,即將原應用於整合與創造的能量,轉向自我溶解與退化的方向。
水,自古以來雖象徵著生命、孕育與純淨,但在心理學的深層視野中,它也藏有另一面:死亡、解構與遁入潛意識的引力。
在自殺意念中,「水」常是最常見的象徵性意象:
患者夢見自己沉入湖中或海底;描述「想要安靜像水一樣,什麼也不必做」;或說:「我只是想回到一個像子宮那樣的地方。」
這些描述與死之本能的定義完全吻合:終結分離、自我與他者的對立,回歸一體、融合、無我之境。
水,因此成為了一種合法而古老的死亡隱喻。
文學家與藝術創作者常可見將「水」作為死亡或存在危機的象徵:
●奧菲莉亞溺死於河畔,象徵對父權社會與精神混亂的投降;
●梵谷畫中暴雨與溪流,充滿被吸入的恐懼與沈淪;
●村上春樹小說中的井、水池與潛水經驗,皆指向潛意識與自我消解。
在這些藝術中,「水」不只是自然元素,而是靈魂自我歸零的舞台。
語言是一種重量。它讓我們彼此分離,也讓我們活著。
但水,是無法承受語言的。你無法在水裡大聲說話,也無法維持身份。你會慢慢溶解,像一張濕紙,像一首被反覆抄寫後模糊的詩。
死之本能,就是這種渴望擺脫身份、放棄敘述、放下名字的衝動。
當代社會對「水」的控制——如壩體、瓶裝、淨化與工業化輸送——也可被視為對「死亡」的象徵性壓抑。
我們控制水,如同控制死亡;我們潔淨水,如同迴避自然的腐朽與失控;我們將水商品化,如同將死亡制度化於醫療與法律體系中。
這或許揭示了一個深層的靈性危機:我們不再願意與水共處,也不再願意與死亡共處。
死之本能,被重新包裝為生產力焦慮、完美主義與身體不容許衰老的集體神話。
水的失控,被當作災難,而非哲思契機。
在臨床心理的語境中,「死之本能」並非意味著毀滅,而是一種深層渴望「從痛苦中解脫」。
而水——作為情緒、潛意識與創傷的象徵語彙——則提醒我們:那些想要沉入深水的人,並不總是尋求終結,他們也可能在尋找一種溫柔的再開始。
我們該做的,也許不是消滅死之本能,而是聆聽它的聲音、理解它的隱喻,並協助個體(或自己)找到岸邊與浪之間的對話方式。
死亡的召喚與水的擁抱,或許正是心靈療癒最深層的入口所在。
但——入口,終究不是出口。
如果沒分清這點,以死亡的召喚與水的擁抱當成自己歸宿的出口,那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