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投票
2016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調整罷免門檻。制度變化帶來的氣氛轉換是:原本只要消極不投票,讓投票率不達門檻,罷免案就會自動失敗,改成支持和反對罷免方都得積極呼籲投票。
修法前:投票人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1/2以上
修法後:無投票率門檻
例如,2001年至今,連任7屆立委的國民黨籍林德福,雖然不出席罷免電視說明會,但還是呼籲支持者投票。

畢竟,投票是保密的。
有時大家基於日常印象,對於年齡層、性別/性向、旅居外地等因素,有特定投票傾向的猜測。透過投票站數據分析,有時也能做實日常印象與投票結果的關聯。以前常有 「選舉時,讓長輩出國」的網路文,就暗示這種預測。不過歷來,與預期不同而翻盤的狀況也不少。
雖說不能強迫,但搭乘支持或反方提供的免費共乘服務,卻投向另一方,也會讓人感到背叛。
一個日常就有鮮明形象的人物,就會讓人有更多依據相信他的投票傾向。
支持罷免的「人」
台灣人

雖然「筆桿接力」紀錄片只挑選幾個寫作者,但個別寫作者提及的關鍵字/符號,卻很有意思,例如「台灣人」。
反核運動曾流行「我是人,我反核」口號。去除身份,回到單純的「人」,但當普遍性拉到極端時,會頓時意義。就像有人在自介時,說「我是地球人」,你會覺得他只是在鬧。
「台灣人」就不同。
畢竟,只要說出「台灣人」這三個字,就代表激進的政治認同。
台灣人已習慣哪些場合可以/不可以使用這個身份。它一直是交替的,並且以擅於交替使用,來證明自己的成熟。它沒有用利用一貫的能指「台灣人」,去說明其內涵,且對不少人而言,「中華民國」、「中華台北」,都不會改變實質內容。在日常對話中,「台灣人」也只是其中的替換選項之一。
蔡英文以來的選舉,幾乎都在動員國族凝聚和塑造,也因此常被嘲諷操弄「亡國感」和綁架「台灣人」(概念)。不過,「亡國感」也是一個激進概念,畢竟要先承認有「國」。
在罷免案中召喚「台灣人」現身,不僅是針對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也包括它的政治認同。
職業

有人說Threads「百工百業挺罷免」是行銷公司操弄。我沒有查證最初是否如此,但點開查閱,至少現在已經不是。
大部分的職業宣言,並沒有增加罷免合理或關聯性。就像偶像代言產品,增加曝光度,但不會為產品問題負責。與職業內容無關,這是一種假設你可以透過「職業」的這個社會角色來說話的展示。
借由某種社會角色,可以形塑自己的身份,讓形象變得更立體。
「百工百業挺罷免」的「百工百業」和「挺罷免」有什麼關聯呢?其實也沒有,而是塑造社會各階層凝聚的現象。即便是愛貓狗組織跳出來喊「貓狗挺罷免」,也是可以的,但不會這麼做。
因為,這是一個以職業來辨識身份地位的社會。
這不意味基層工作就沒有說話分量,而是「基層工作」這一身份,使說話者更立體的慣性認知。例如,「抽大便業者同意罷免」就獲得相當多的關注。
同志

身為異男,我不會在自介時稱「異男」。除非是在交友活動,不然「異男」不是一個需要優先展示的身份。但在罷免相關活動,可以看見不少「同志」身份被召喚。
蔡英文執政時期推行同婚,但應該不是因為這個關係。如果出現「男同志搶劫」的新聞標題,我們會察覺故意標籤「同志」身份,並斥責此行為。
不過,在罷免活動中展示呢?我依然認為沒有直接關聯。
但是,一個允許你自由選用哪個身份代表自己的社會,即是價值所在。
在假賬號盛行(不是一人分飾多角,而是一開始就沒有人)的現在,「身份」的確很重要。不過,顯然不是所有身份都是平等的。我指的不是哪些職業階級更重要,而是優先選用哪個類別作為身份順序,例如職業、國籍、同志、年齡等,都代表個人和社會氛圍的允許/接受程度。
目的和結果
雖然罷免是針對個別立委,或許有一部分人的確出於「罷免不適任立委」,但我想無需掩飾,絕大部分動員能力,都是針對一個意識形態/政黨/立場的集體責任攻擊。
國民黨也發起反制,但遭遇聯署未達門檻,以及一次罷免失敗(7/13,罷免民進黨陳玉玲未達門檻)。
選舉最惱人的,是它經常以打包的方式,摻雜你喜歡和不喜歡的元素,去做決定。然後,在你決定後,又有許多聲音,詮釋你的行為。
你也許是討厭民進黨而反對罷免,但卻被下了結論:「這代表大眾也支持國民黨和親中」。你也許想要台灣主體而支持罷免,卻被解釋為「維護民進黨的官僚政策」。

即便你依據獨立自主意識,決定支持或反對,但詮釋卻走向另一個結局。例如當初只是基於某個原因,投向一方,卻在之後每每被以「這是60%/40%民意的決定」去被代表做任何決策。
話說回來,要把如何被代表看得有多重,以至於放棄自己的自主決定嗎?畢竟被代表的方式,也是流動、可能會改變的。不僅選舉有這個困境,而是人生的各種選擇也是如此。人們會用你當下的結果,去解釋你過往的選擇。
一個自由人,不是自由的。除了做決定時自由,也要有詮釋自己決定的自由。他必須經常結合相同志趣的社群去倡議,但有多少人有這個閒情呢?這也是年齡越長,越覺得民主對人的門檻要求極高。
由於這輪罷免投票對象皆為國民黨籍,代表這些選區本就是國民黨支持者/票數佔多數。這輪選舉,大概究竟是否使支持者產生動搖,抑或是這些行為現象就是想要的樣子。若是後者,至少在這些選區,人們對台灣的想象,有著越來越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