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罷免的「人」:關於身份和代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誰在投票

2016年《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調整罷免門檻。制度變化帶來的氣氛轉換是:原本只要消極不投票,讓投票率不達門檻,罷免案就會自動失敗,改成支持和反對罷免方都得積極呼籲投票。

修法前:投票人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1/2以上
修法後:無投票率門檻

例如,2001年至今,連任7屆立委的國民黨籍林德福,雖然不出席罷免電視說明會,但還是呼籲支持者投票。

raw-image

不過,為何呼籲投票,仍常給人一種支持罷免的暗示呢?

畢竟,投票是保密的。

有時大家基於日常印象,對於年齡層、性別/性向、旅居外地等因素,有特定投票傾向的猜測。透過投票站數據分析,有時也能做實日常印象與投票結果的關聯。以前常有 「選舉時,讓長輩出國」的網路文,就暗示這種預測。不過歷來,與預期不同而翻盤的狀況也不少。

雖說不能強迫,但搭乘支持或反方提供的免費共乘服務,卻投向另一方,也會讓人感到背叛。

一個日常就有鮮明形象的人物,就會讓人有更多依據相信他的投票傾向。

支持罷免的「人」

台灣人

raw-image

雖然「筆桿接力」紀錄片只挑選幾個寫作者,但個別寫作者提及的關鍵字/符號,卻很有意思,例如「台灣人」。

反核運動曾流行「我是人,我反核」口號。去除身份,回到單純的「人」,但當普遍性拉到極端時,會頓時意義。就像有人在自介時,說「我是地球人」,你會覺得他只是在鬧。

「台灣人」就不同。

畢竟,只要說出「台灣人」這三個字,就代表激進的政治認同。

台灣人已習慣哪些場合可以/不可以使用這個身份。它一直是交替的,並且以擅於交替使用,來證明自己的成熟。它沒有用利用一貫的能指「台灣人」,去說明其內涵,且對不少人而言,「中華民國」、「中華台北」,都不會改變實質內容。在日常對話中,「台灣人」也只是其中的替換選項之一。

蔡英文以來的選舉,幾乎都在動員國族凝聚和塑造,也因此常被嘲諷操弄「亡國感」和綁架「台灣人」(概念)。不過,「亡國感」也是一個激進概念,畢竟要先承認有「國」。

在罷免案中召喚「台灣人」現身,不僅是針對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也包括它的政治認同。

職業

raw-image

有人說Threads「百工百業挺罷免」是行銷公司操弄。我沒有查證最初是否如此,但點開查閱,至少現在已經不是。

大部分的職業宣言,並沒有增加罷免合理或關聯性。就像偶像代言產品,增加曝光度,但不會為產品問題負責。與職業內容無關,這是一種假設你可以透過「職業」的這個社會角色來說話的展示。

借由某種社會角色,可以形塑自己的身份,讓形象變得更立體。

「百工百業挺罷免」的「百工百業」和「挺罷免」有什麼關聯呢?其實也沒有,而是塑造社會各階層凝聚的現象。即便是愛貓狗組織跳出來喊「貓狗挺罷免」,也是可以的,但不會這麼做。

因為,這是一個以職業來辨識身份地位的社會。

這不意味基層工作就沒有說話分量,而是「基層工作」這一身份,使說話者更立體的慣性認知。例如,「抽大便業者同意罷免」就獲得相當多的關注。

同志

raw-image

身為異男,我不會在自介時稱「異男」。除非是在交友活動,不然「異男」不是一個需要優先展示的身份。但在罷免相關活動,可以看見不少「同志」身份被召喚。

蔡英文執政時期推行同婚,但應該不是因為這個關係。如果出現「男同志搶劫」的新聞標題,我們會察覺故意標籤「同志」身份,並斥責此行為。

不過,在罷免活動中展示呢?我依然認為沒有直接關聯。

但是,一個允許你自由選用哪個身份代表自己的社會,即是價值所在。

在假賬號盛行(不是一人分飾多角,而是一開始就沒有人)的現在,「身份」的確很重要。不過,顯然不是所有身份都是平等的。我指的不是哪些職業階級更重要,而是優先選用哪個類別作為身份順序,例如職業、國籍、同志、年齡等,都代表個人和社會氛圍的允許/接受程度。

目的和結果

雖然罷免是針對個別立委,或許有一部分人的確出於「罷免不適任立委」,但我想無需掩飾,絕大部分動員能力,都是針對一個意識形態/政黨/立場的集體責任攻擊。

國民黨也發起反制,但遭遇聯署未達門檻,以及一次罷免失敗(7/13,罷免民進黨陳玉玲未達門檻)。

選舉最惱人的,是它經常以打包的方式,摻雜你喜歡和不喜歡的元素,去做決定。然後,在你決定後,又有許多聲音,詮釋你的行為。

你也許是討厭民進黨而反對罷免,但卻被下了結論:「這代表大眾也支持國民黨和親中」。你也許想要台灣主體而支持罷免,卻被解釋為「維護民進黨的官僚政策」。
raw-image

即便你依據獨立自主意識,決定支持或反對,但詮釋卻走向另一個結局。例如當初只是基於某個原因,投向一方,卻在之後每每被以「這是60%/40%民意的決定」去被代表做任何決策。

話說回來,要把如何被代表看得有多重,以至於放棄自己的自主決定嗎?畢竟被代表的方式,也是流動、可能會改變的。不僅選舉有這個困境,而是人生的各種選擇也是如此。人們會用你當下的結果,去解釋你過往的選擇。

一個自由人,不是自由的。除了做決定時自由,也要有詮釋自己決定的自由。他必須經常結合相同志趣的社群去倡議,但有多少人有這個閒情呢?這也是年齡越長,越覺得民主對人的門檻要求極高。

由於這輪罷免投票對象皆為國民黨籍,代表這些選區本就是國民黨支持者/票數佔多數。這輪選舉,大概究竟是否使支持者產生動搖,抑或是這些行為現象就是想要的樣子。若是後者,至少在這些選區,人們對台灣的想象,有著越來越大的差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克敏的沙龍
7會員
31內容數
本系列主要書寫東南亞各國之間的主權爭議。東南亞各國在歷史上常有彼此重疊現象,不若東亞有較清晰的領土繼承,也因此當轉變為擁有明確邊界的現代國家時,歷史主權(historical claim)會變得異常複雜。我嘗試在主權爭議裡,釐清邊界的意思和由來。
克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26
今年忽然掀起小小的Lunar New Year 和 Chinese New Year之爭,源自背後不同的思考模式和需求。Chinese New Year 似乎將節慶局限在一國一族,但Lunar New Year更合理嗎?還是兩者能共存?
Thumbnail
2023/01/26
今年忽然掀起小小的Lunar New Year 和 Chinese New Year之爭,源自背後不同的思考模式和需求。Chinese New Year 似乎將節慶局限在一國一族,但Lunar New Year更合理嗎?還是兩者能共存?
Thumbnail
2022/05/02
開齋節是以能否觀測到新月為準。在現代工業社會,觀測似乎只是形式上,畢竟前一年印好曆,公私立機關能事先安排。不過就在今年,原定5月3日的開齋節,就在5月1日晚上,多國突然宣布觀測站提前觀測到新月,而台灣亦同步。
Thumbnail
2022/05/02
開齋節是以能否觀測到新月為準。在現代工業社會,觀測似乎只是形式上,畢竟前一年印好曆,公私立機關能事先安排。不過就在今年,原定5月3日的開齋節,就在5月1日晚上,多國突然宣布觀測站提前觀測到新月,而台灣亦同步。
Thumbnail
2021/09/03
帕運(Paralympic Games,馬來西亞和香港稱殘奧)舉辦於奧林匹克閉幕之後。相比熱鬧的奧運競技,帕運顯得冷清。 運動競技總是被熱血、力量、精準和速度等形容詞圍繞著。由身障者參與的帕運,被視為「運動」的次品。人們對帕運選手的焦點,也多聚焦在個人努力、克服身體缺陷,而未看重其運動員身份。
Thumbnail
2021/09/03
帕運(Paralympic Games,馬來西亞和香港稱殘奧)舉辦於奧林匹克閉幕之後。相比熱鬧的奧運競技,帕運顯得冷清。 運動競技總是被熱血、力量、精準和速度等形容詞圍繞著。由身障者參與的帕運,被視為「運動」的次品。人們對帕運選手的焦點,也多聚焦在個人努力、克服身體缺陷,而未看重其運動員身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雖然我之前罵藍營的版本蠢到爆,但藍營放棄了,改支持民眾黨的方向,
Thumbnail
雖然我之前罵藍營的版本蠢到爆,但藍營放棄了,改支持民眾黨的方向,
Thumbnail
有關「成功罷免立委人數」的預先思考(假設補選全由民進黨選上) 0~5票:中共可控票數仍多於民進黨票數,毁憲亂政哄搶資源開洞給鑽永無寧日 0~1票:國民黨不感到壓力,也不需要和民眾黨合作 2~5票:國民黨必須服從於民眾黨才能使自己要的法案通過,資源將被民眾黨吸走一塊。 6 票以上:國家回復正軌
Thumbnail
有關「成功罷免立委人數」的預先思考(假設補選全由民進黨選上) 0~5票:中共可控票數仍多於民進黨票數,毁憲亂政哄搶資源開洞給鑽永無寧日 0~1票:國民黨不感到壓力,也不需要和民眾黨合作 2~5票:國民黨必須服從於民眾黨才能使自己要的法案通過,資源將被民眾黨吸走一塊。 6 票以上:國家回復正軌
Thumbnail
大選後,國會大洗牌。在2月1日新國會成員正式報到,新科立委們要選出新任立法院正副院長。 國民黨黨主席下令,一票都不能少。在議場內,投票是秘密進行的,但好多立委投票後都公開大方亮票,甚至一字排開集體亮票。這樣集體亮票的行為是可以的嗎?從臺灣民主政治、憲法或法律的角度怎麼看這件事
Thumbnail
大選後,國會大洗牌。在2月1日新國會成員正式報到,新科立委們要選出新任立法院正副院長。 國民黨黨主席下令,一票都不能少。在議場內,投票是秘密進行的,但好多立委投票後都公開大方亮票,甚至一字排開集體亮票。這樣集體亮票的行為是可以的嗎?從臺灣民主政治、憲法或法律的角度怎麼看這件事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台灣大選落幕,所謂作票的聲浪隨機四起。有網紅、民眾開始不斷轉傳各種作票的影片,許多人在網路上開始質疑這次選舉結果,甚至質疑台灣的民主制度,因而使中共達成其破壞民主信心的統戰目的。 當我們產生質疑時,應該主動追尋真相,不要讓有心人士綁架了我們的思考,拘限了我們的視野。應該回歸理性,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Thumbnail
台灣大選落幕,所謂作票的聲浪隨機四起。有網紅、民眾開始不斷轉傳各種作票的影片,許多人在網路上開始質疑這次選舉結果,甚至質疑台灣的民主制度,因而使中共達成其破壞民主信心的統戰目的。 當我們產生質疑時,應該主動追尋真相,不要讓有心人士綁架了我們的思考,拘限了我們的視野。應該回歸理性,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
Thumbnail
總統大選結束,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不只台灣人民關注這場選舉,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很關心這場象徵民主自由的結果,沒想到傳出作幣的傳聞,覺得很遺憾。關於那部影片真假與否,因為我並未在當場無法評論,但以我這次擔任選務人員的個人感受來說,真心覺得要作假很難。 這次是我第一次擔任選務人員,我是民眾黨的內監,所謂
Thumbnail
總統大選結束,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不只台灣人民關注這場選舉,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很關心這場象徵民主自由的結果,沒想到傳出作幣的傳聞,覺得很遺憾。關於那部影片真假與否,因為我並未在當場無法評論,但以我這次擔任選務人員的個人感受來說,真心覺得要作假很難。 這次是我第一次擔任選務人員,我是民眾黨的內監,所謂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過後,對於選舉和用人產生了一些思考。該選墿什麼人當一個國家的元首、該選什麼人當一個組織的領導者、該配置什麼角色在一個組織中,從本質思考,似乎有相同脈絡可尋。
Thumbnail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過後,對於選舉和用人產生了一些思考。該選墿什麼人當一個國家的元首、該選什麼人當一個組織的領導者、該配置什麼角色在一個組織中,從本質思考,似乎有相同脈絡可尋。
Thumbnail
2024總統、立委大選來到,你我面對這場對於台灣這個民主國家而言相當重要的一場重大選舉,甚至習以為常的投票,內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不管是對民主充滿了無力感、對政治充滿了失望,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要用自己手上的選票,改變自己國家的未來。
Thumbnail
2024總統、立委大選來到,你我面對這場對於台灣這個民主國家而言相當重要的一場重大選舉,甚至習以為常的投票,內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不管是對民主充滿了無力感、對政治充滿了失望,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要用自己手上的選票,改變自己國家的未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