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驗到兩條線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
雖然身體慢慢在「變魔法」,寶寶也從一顆小豆子,變成一個有「手指、腳趾和臉部輪廓」的小人。依然還摸不到股起來的感覺、感覺不到胎動,但身體和心情好像漸漸開始有了些細微卻真實的變化。
🧠 寶寶發育:五官初現,開始動起來了!
10週的寶寶,從醫學上已經不叫「胚胎」或「受精卵」,而是「胎兒」了(Fetus)。
👉 長度大約 34 公分,像顆葡萄
👉 重量約 45 公克,差不多一片薄薄的吐司邊
👉 身體比例開始出現「頭大身體小」的樣子,因為腦部正在快速發展
這週據說有幾個發展亮點:
- 臉部輪廓更明顯:眼睛、耳朵、鼻尖漸漸移動到正確位置
- 牙齦底下長出「乳牙芽」:雖然還看不到,但乳牙已經在牙床底部慢慢成型
- 四肢會動了:雖然媽媽還感覺不到,但寶寶的小手小腳會揮動
- 生殖器開始形成:這週起男寶寶的睪丸、女寶寶的卵巢開始發育(還看不出性別)
醫學期刊 Human Embryology 指出,第9~10週是腦部神經網路與心臟結構細緻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時候的營養攝取會影響未來神經與心血管系統的成熟。
🤰媽媽身體變化:孕吐高峰期,子宮變大中
以下是第10週常見的變化:
- 孕吐:許多媽媽的孕吐會在第9~11週到達最高峰
- 子宮變大:從拳頭大小擴張成類似柚子大小,可能感覺骨盆微微脹脹的
- 嗜睡、易累:體內的黃體素使妳更想休息
- 乳房緊繃、腫脹:乳腺發展準備哺乳
- 白帶增加但無異味屬正常:若有搔癢或分泌物異常,請就醫檢查
這週雖然外表還看不太出懷孕,但內在的身體機制已經開啟一連串「孕育生命」的系統調整。
🧪 懷孕第10週:產檢與初期抽血檢查
通常這週會進行第二次正式產檢,內容如下:
🩺 基本產檢項目
- 測量體重與血壓
- 檢查尿糖、尿蛋白
- 超音波檢查:胎兒大小、心跳、羊膜腔與胎盤著床位置
💉 抽血檢查(健保部分給付)
檢查項目用意血型 / Rh因子確認是否為Rh陰性,預防溶血性疾病血紅素濃度檢查是否有孕期貧血德國麻疹抗體若無抗體,感染風險恐影響胎兒中樞神經B型肝炎、梅毒、HIV預防垂直傳染給寶寶地中海型貧血基因若夫妻同時帶因,需進一步檢查胎兒是否罹患重型地中海型貧血。
這些都是關係到「寶寶能不能健康發育」的重要篩檢。
🧬 唐氏症:一種無法預防,但可以早期篩檢的染色體變化
「唐氏症」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之一,正式名稱是第21對染色體三體症(Trisomy 21)。意思是:寶寶的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條。這會導致寶寶的發展和一般孩子不同,可能包含:
- 輕度到中度智能障礙
- 語言與認知學習進展較慢
- 心臟、腸胃或免疫系統發育異常的風險較高
在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中,就有一位唐氏症患者「英玉姐姐」的角色,由真正的唐氏症演員鄭恩惠飾演。她的演出溫暖又真實,也讓很多人第一次從「不是醫學名詞,而是人的生活」來理解這件事。
英玉喜歡畫畫、喜歡家人,有穩定工作與自己獨立的生活,也讓觀眾明白——唐氏症不是一種「無法生活」的狀況,而是需要更多社會支持與家庭陪伴的生命旅程。
但現實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已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挑戰。因此,早期的染色體異常篩檢,可以讓父母做出選擇與安排。
⏳ 什麼時候該做唐氏症篩檢?10週是第一次機會
篩檢方式:
-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11–13週,母血檢驗 + 頸部透明帶(NT)超音波,可檢出率約85%(健保部分補助)
- 非侵入性產前檢測(NIPT),10週起即可,僅抽母血,檢測胎兒DNA,準確率達99%,但需自費約1.5萬以上
- 羊膜穿刺(診斷性檢查),16–20週,抽取羊水檢查胎兒染色體,為準確率百分百的方式,但約有0.1~0.3%流產風險,35歲以上婦女健保補助
✅ 如果妳還在考慮、或本週沒時間安排,也可以在11~13週時做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或直接選擇 NIPT。
✅ 若第一孕期來不及,第二孕期還有四指標唐氏症篩檢(15–20週)與羊膜穿刺。
篩檢讓妳有更多時間思考與準備——這是現代醫療想要帶給孕婦的一種「知情與主導」。
🥗營養提醒:基礎三寶持續補充
這週的營養補充仍以三大基礎為主:
- 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建議每日400~800微克(CDC與衛福部一致建議)
- 鐵質:防止孕期貧血,天然來源如紅肉、菠菜、黑芝麻
- 維生素B群:幫助神經系統發育,也能減輕孕吐、情緒波動
若出現便祕,可以搭配膳食纖維、水份與含益生菌食物,例如優格、味噌、泡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