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輕盈的歐洲時光
回想起2022年在歐洲交換的日子,至今仍然讓我感到特別輕盈而自在。每天都被好奇與新鮮填滿:第一次站在布魯塞爾宏偉的大廣場上、聞著街邊咖啡廳飄出的拿鐵香氣、看著那些曾經只存在課本裡的歷史鮮活的展現在眼前,又或是一個人在歐洲各個國家獨自探險,在火車、青旅、咖啡廳和那些語言相通或不通的人們開心的交流著。那是一段不需要證明什麼的日子。沒有人催促我「畢業後要幹嘛」,也沒有人會去judge我這段「延畢交換」是否值得。只是純粹地在世界中探索,也同時探索著自己。

嚮往與現實的衝突
我的留學旅程正是從那份嚮往開始的。嚮往更廣闊的世界、多元的人與文化,也相信自己喜歡的Data領域在美國的發展更加成熟。2023年我來到美國念碩士,原本單純抱著學習與體驗的想法,帶著一點「如果有機會能留下來工作,感覺也很不錯!」的心態。但沒想到,從一開始的 orientation,我就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每個人都清楚而堅定地想要留下。他們那種堅決的眼神反而讓我產生一種懷疑:是不是我不夠積極、不夠上進?是不是不該抱著「來體驗看看」的輕鬆心態?
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資料領域。從大學開始,我就熱愛觀察數據變化、解讀背後的意義、探索規律與趨勢,甚至享受著能預測與建構的樂趣。我享受每一次靈光乍現的aha moment,也為自己終於理解一個演算法運作的原理而感到興奮。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常常會懷疑:我真的準備好了嗎?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裡,我能找到屬於我的位置嗎?
身邊的同學們,似乎都走在很有方向的路上。他們刷了上百上千題的LeetCode、瘋狂投履歷,會分析公司的移民政策、在LinkedIn上不斷尋找內推。我漸漸發覺,自己好像不只是在追逐一份工作,更是在渴求一個「留下來的資格」,想證明自己有能力被這個競爭的環境接納。有了這個念頭後,我更常在深夜裡安靜地坐著,不確定自己是真的想留下,還是只是被氣氛推著往前走。
那句說不出口的「我不好」
為了更理解自己,我做了無數心理測驗。希望從性格、特質、價值觀中,找到方向的線索。但有時候,測驗結果和我的直覺相反,甚至完全顛倒,反而讓我更加困惑與不安。我怕自己走錯路,怕說出口會被覺得怪、被質疑想做的事跟能力或性格不匹配。
但最怕的,是讓爸媽失望。
每次和家裡視訊前,我都會刻意整理背景、深呼吸,讓自己看起來「一切都還行」。記得剛畢業的某一天,我非常低落,一整天都在哭,但已經答應晚上要和家人通話,只好花了快一小時努力把眼睛消腫、讓聲音聽起來正常。爸媽問我「最近怎麼樣」,我說「還不錯啊,還在找」,但我心裡想的是:「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在幹嘛。」
身邊的留學生朋友多半比我小1~2歲,年齡差距雖然不大,但作為那個年紀稍長的姐姐,我總是覺得自己應該要更成熟、更知道方向才行。打開LinkedIn,看到同齡人入職知名公司、分享精彩的職涯旅程,我不禁自問:是不是我太慢了?是不是我不夠積極?
也許迷茫也是答案的一部分
現在的我,仍然每天投履歷。OPT倒數剩 147 天(雖然不想面對但我還是忍不住算著日子)。收到拒信的感覺已經麻木了,會不開心,但日子也是照常繼續。學習就算不那麼喜歡,還是努力裝的有自信的樣子,努力推銷自己。學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也要表現出「我很有熱情」,即使連我自己有時候都懷疑這份熱情的真實性。
但最近我開始想,也許迷茫本身,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或許真正的成長,不是找到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學會與不確定性和平共處。26歲還在摸索自己並不可恥,願意承認「我不知道」,其實比假裝「我很確定」更需要勇氣。
這些害怕不是我的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掙扎與矛盾,尤其當我們處在一個變動劇烈的年紀與環境中,這種搖擺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帶著不完美的自己,繼續前行
我始終相信,真正的「成功」並不是被留在美國或進入大公司所定義,而是在面對迷茫與困難時,仍能溫柔地陪伴自己、繼續勇敢前行。雖然我還沒確定方向,還在尋找答案,偶爾也會因身邊那些成功案例感到焦慮與不安(我身邊還特別多😵💫);但我也學會更真誠、更溫柔地看待自己,相信只要繼續探索,這段旅程就不會白費。
期許自己,無論最後是留在美國、回到台灣,或踏上另一段未知旅途,都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帶著那個願意承認迷茫卻依然勇敢探索的自己繼續前行。